農業文化遺產:農耕傳統背后的文化風景
聯合國糧農組織5月1日發表新聞公報稱,中國福建省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陜西省佳縣古棗園和江蘇省興化垛田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至此,“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總數增至31處,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14個國家。其中,中國有11處,成為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
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在千百年間逐漸形成了適應當地生態條件的循環有機生態農業系統,既保持了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又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生產效益,是古人利用環境、適應環境發展農業的典范,茉莉花茶是中國獨一無二的茶葉品種,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能窨制茉莉花茶;江蘇省興化垛田傳統農業至今還保存著古樸的農耕方式,用天然生態的肥料種植蔬菜,垛田獨特的島狀耕地土質疏松、養分豐富,加上光照足、通風好、易澆灌、易耕作,使得生產的蔬菜無論是品質還是產量,都是普通大田種植不可比擬的;陜西省佳縣古棗園是中國棗樹的發源地,也是中國西北地區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唯一一處,其“棗樹王”已有1300多年的樹齡,至今每年產棗百余斤,被譽為“棗樹的活化石”。
伴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文化遺產的流失也不斷加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聯合國糧農組織2002年發起的保護項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及其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的保護體系。入選的農業文化遺產被視為創新、可持續發展和適應性的典范。
印度藏紅花農業:
挖掘農產品文化價值
印度已有3處傳統農業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克什米爾藏紅花農業、科拉普特傳統農業和庫塔納德海平面下農耕文化。
克什米爾婦女收獲藏紅花
藏紅花農業位于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城市斯利納加附近的龐坡地區,有約2500年的歷史,這里約有200個村莊種植著3830公頃藏紅花,年產量約為9000公斤。
克什米爾素以群山環繞、河湖眾多、氣候宜人的天然旅游圣地而聞名于世,享有“東方瑞士”之美譽。加之這里是藏紅花的產地,所以每年秋天都會有很多游客慕名而來,購買當地特產藏紅花。這一傳統農業系統保障了當地1.7萬多農戶的生計。
為了加強對這一特色農業系統的保護與宣傳,印度不僅著力打造農業文化遺產地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還積極挖掘藏紅花的文化價值,研發產品,開拓市場。無論在印度的小商店、小超市、商品展銷會或是民間集市均有藏紅花產品出售。而關于克什米爾最后一位君王約瑟夫·沙·超克與著名女詩人祖恩的一段有關藏紅花愛情故事,更是在克什米爾世代傳頌,使作為“愛情香料”的藏紅花頗受歡迎。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評論:為何要保護農業文化遺產?
近日,農業部頒布了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標志著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正式列入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的日常工作,也標志著那些由祖先在歷史上創造,并以活態形式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最典型、最優秀的傳統農業生產系統,受到了來自中央政府的保護。【詳細】
全面改革背景下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
農業文化遺產是一類特殊的“活態”農業生產系統,強調人與環境共榮共存,蘊含著深厚的生態哲學理念、有效的種植養殖技術以及豐富的可持續發展潛力,為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與技術體系。【詳細】
我國新增兩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由農業部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主辦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簡稱GIAHS)試點授牌儀式近日在京舉行,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和河北“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入選。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