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群的“東成西就”
東部參與國際競爭 中西部發展換擋提速
編者按: 日前,《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在期盼之中終于出爐,為我國今后一個時期城鎮化發展規劃了藍圖。而城市群建設在經過長期的預熱后,成為其中最大的亮點之一。面對我國不同地區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態勢,建設城市群能否成為激活城鎮化發展這盤大棋局的一步妙棋,讓人期待。
日前,《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下稱《規劃》)的發布給城鎮化發展道路指明了大方向。而《規劃》的亮點在于強化城市群建設,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和推動區域一體化建設。
這份綱領性的權威文件提出了“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促進各類城市協調發展”,那么這將給我國城市發展帶來哪些機遇?
東部城市群
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
《規劃》中指出,根據土地、水資源、大氣環流特征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城鎮規模結構,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城鎮化地區,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分工協作、以大帶小的原則,發展集聚效率高、輻射作用大、城鎮體系優、功能互補強的城市群,使之成為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構建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軸線上城市群和節點城市為依托,其他城鎮化地區為重要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
《規劃》把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看成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地區。提出要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繼續在制度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發揮其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科學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群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人口經濟集聚能力,引導人口和產業由特大城市主城區向周邊和其他城鎮疏散轉移。依托河流、湖泊、山巒等自然地理格局建設區域生態網絡。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在《規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強調優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我國東部地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2.8%的國土面積集聚了18%的人口,創造了36%的國內生產總值,但現在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和國際競爭壓力在加大,需要調整優化轉型升級。
他表示,這三大城市群面臨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國際市場競爭加劇等制約,必須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空間結構優化、資源永續利用和環境質量提升。東部地區其他城市群,要根據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壯大先進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面提高開放水平,集聚創新要素,增強創新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統籌區域、城鄉基礎設施網絡和信息網絡建設,深化城市間分工協作和功能互補,加快一體化發展。
經濟學家張平也指出,根據《規劃》,目前東部地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區分別只有48.5%、44.8%。張平表示,根據國外的經驗,城鎮化率一般在30%-50%,是經濟高速發展期;50%-70%為平穩發展期。我國東部城鎮化率已超過60%,而中西部仍處在30%-50%的區間,表明東部已經是平穩發展期,中西部地區仍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期。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