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規劃》:為生態環境劃定“紅線”
元旦假期,北方不少地區難見藍天,空氣污染已成人們的“心肺之患”。
“向霧霾說不”需要各地協同作戰。近日,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發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簡稱《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削減,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大幅減少,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40%左右。
此外,《規劃》在水環境質量、資源消耗、生態空間建設等多方面皆提出了明確的目標。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和具體的問題,京津冀如何打贏環境保護攻堅戰?
底線劃定:PM2.5下降四成能否實現
《規劃》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地區PM2.5年均濃度應控制在73微克/立方米左右;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年均濃度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比2013年下降40%左右。
“這是我國首次劃定具體的大氣治理的目標線。”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巡視員趙鵬高介紹說,目標明確后,改革的難度很大。由于霧霾成因復雜,其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岳欣指出,目前大氣污染治理的難點主要在于問責機制尚不成熟,制定目標后的下一步需要具體責任落實,建立考核機制和問責機制,形成有效激勵。
對于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提出,要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天津與河北合理承接北京市疏解的相關商貿服務業與制造業功能,產業轉移過程中嚴格限制在生態脆弱或環境敏感地區建設“兩高”行業項目;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制定京津冀限制、禁止、淘汰類項目目錄,并適時更新,淘汰落后產能和壓縮過剩產能。提高環保、能耗、安全、質量等標準,倒閉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包括從嚴排放標準,發展清潔能源,防治機動車污染等多項措施并舉。
結構調整:從源頭強化管理
強化源頭管理,調整產業結構是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和難點所在。環保部城市環境管理專家彭應登指出,對北京和天津來說,未來的重點是提高減排的力度;而由于鋼鐵等重工業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北的產業結構轉型相對困難,這也倒逼其迎頭趕上。
按照《規劃》的目標,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地區基本完成地級及以上城市主城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以及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審核;北京市重點壓縮水泥產能,控制煉油規模;天津市重點控制鋼鐵、水泥(熟料)產能;河北省重點淘汰10萬千瓦以下非熱電聯產燃煤機組、水泥、平板玻璃等。
同時,《規劃》提出,2017年年底前,京津塘電網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電力占電力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5%;北京市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到10%以下,電力、天然氣等優質能源提高到90%以上。通過增加外輸電、天然氣供應,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2017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2017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也是全面實施《【詳細】
習近平全國生態環保大會講話引起熱烈反響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詳細】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的戰略方法
2013年,綠色基礎設施歐洲戰略被采用,并明確地涉及到城市空間。在歐盟層面,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已經根植于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中,因而明確地提到自然保護。在我們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護包括物種和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