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需破“三道題”
京津冀一體化箭在弦上。國家發改委近日稱:發展改革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研究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
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不到3%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將近四成的國內生產總值,但是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區的一體化程度相對較低,制約區域發展。
要打破“一畝三分地”,實現1+1+1>3,需要解決哪些難題?
打破藩籬優化分工
京津冀山水相依、地緣相親,但涉及到企業轉移和產業布局,卻有著各自的利益考量。河北廊坊市就表示“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產業,廊坊也不能要”。
專家認為,要打破利益藩籬,加強“市場之手”避免資源錯配,需要遵循三個導向:合理定位導向,變“投資導向”為“產業導向”,轉“市長導向”為“市場導向”。
“京津冀"強政府、弱市場"的現狀需要改變,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沒有作為的空間,應該發揮搭臺、牽引和示范作用。加強制度設計、完善財稅體制,官員的考核機制也應作出相應調整。”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說。
縮小差距“分流”人口
“全國人民上協和”“宇宙中心實驗二小”……戲謔的背后是各地公共服務的差距。數據顯示,北京211重點大學數量約占全國五分之一,全國最佳醫院百名榜中北京獨占約三分之一,而天津和河北則相去甚遠。
面對功能分離、人口分流等核心問題,縮小公共資源巨大落差是一體化繞不過去的課題。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華南城市規劃院院長胡剛說:“公共資源不均衡問題是很多人的后顧之憂,不把這個落差解決好,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疏散很難。”要真正用“經濟圈”替代“城市塊”,在環境,特別是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共建共享。
“要在公共服務資源的增量上做文章。”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貴認為,應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在區域內共建共享,對于涉及中央級的醫院、大學等加強高層次協調,促進首都資源以多種方式向周邊輻射和延伸,同時北京周邊地區自身也要加大醫療、教育的投入,通過自身努力不斷縮小與北京的差距。
打通“最后一公里”
運行多年的京津城際高鐵、京冀高鐵為三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但“最后一公里”問題仍然突出。“交通"腸梗阻"最大"病因"是三地各有各的訴求,錢由誰出是大問題。”天津市發改委一位官員說。
京津冀協同發展,必須在交通上實現重大突破,為降低經濟成本和人口疏解提供先提條件。
張貴認為,京津冀交通協作應當突出“以速度換距離”。通過發展高鐵、高速路、機場等構建起一個便捷、大運量的區域交通體系。趙弘則認為,接通“最后一公里”,三地政府之間做好規劃和協調,不能單單關注高鐵等“高大上”的項目,城際縣際“毛細血管”也應當疏通好。
據北京市交通委透露,三地已經開始編寫交通協同發展計劃,到2020年,“一環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體化體系將初步建成,綠色交通的覆蓋范圍將擴大。目前,全長940公里的環北京貨運高速大通道正在建設,計劃于2017年建成。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北京城市新規劃: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
北京新總規中的河北機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