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轉變思路,讓新城新區有特色?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新區新城的開發和建設,應該不僅新在空間和建筑,更應新在理念,引領中國城鎮化的道路創新變革。
2021年5月15日 ,上海,由百年工業遺址改造成的楊浦濱江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劉穎/攝)
“請問各位能分辨出這是哪些城市嗎?”在多年前一場演講中,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何鏡堂一邊展示著10多幅城市景觀圖片,一邊向聽眾提出了這個問題,而現場沒有一個人能說出答案。
高樓大廈、寬闊馬路、玻璃幕墻,走到哪里都似曾相識……城市風貌的雷同問題,在部分新城新區中尤其突出。
新城新區是為了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某方面或多方面的需要,主動規劃、投資建設、相對獨立的城市空間單元,多被寄予了引領城市未來發展的厚望。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城新區建設不能再走粗放外延式發展的老路。如何轉變思路,讓新城新區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
站在轉型路口
“新城新區一度曾是‘千城一面、萬樓一貌’的集中地。”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總規劃師顧永濤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廣義上的新城新區,包括國家級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稅區、邊境經濟合作區以及產業新城、高鐵新城、智慧新城、空港新城等等。
在城鎮化高速發展的過程里,城市需要新空間吸納人口居住就業、拓展提升城市功能,規劃建設新城新區使之發揮經濟引擎作用,成為城市發展的一項重要選擇。
在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推動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城市發展質量與效益、疏解老城區城市功能方面,不少新城新區已在發揮積極作用。然而,一些城市曾經的盲目擴張,讓不少新城新區規劃建設質量參差不齊,其發展出現諸多隱患,甚至成為“睡城”“空城”。
在過去的城市開發建設中,部分新城新區的規劃理念以功能主義為導向,缺乏人本關懷。標準化的空間與建筑設計、快節奏的建設,讓這些新城新區風貌趨同,難以形成宜居品質和文化活力。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曾對此批評道:“一些新城新區的基本配件就是以高大巍峨的行政辦公樓作為門面,一排排標準化的工業廠房充斥其中,馬路寬廣、花壇四處擺放。在新城新區這張白紙上,沒有特色和個性,看不到歷史文化沉淀。”
2014年3月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嚴格新城新區設立條件,防止城市邊界無序蔓延。
在劃定城市開發邊界的同時,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城規劃思路正從功能主義導向轉向注重多元價值融合。
“過去很多城市在建設新城新區的時候,都希望建造超高的樓宇、寬大的馬路和特別大的廣場,而這已經不符合城市發展的趨勢。我們不再像以往一樣過于強調宏大敘事,而是轉向更加人性化和以人為尺度的建設模式。”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高級規劃師李昊說。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單樑回憶:“10年前我們做南潯開發區總體城市設計時,就提出了南潯要營造特色,恢復水網、藍綠水道,但遇到了‘會導致建太多橋’‘得地率低’‘產業適應性差’等諸多質疑。”
如今,適應生態文明、保護水鄉特色等理念在當地的城市發展中已越來越深入人心。單樑說:“管理者們不僅接受了‘水晶晶的南潯’這一城市形象定位,更主動衍生出新的課題:打造恢復一條水街,作為新水鄉的標桿示范——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更新規劃理念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新區新城的開發和建設,應該不僅新在空間和建筑,更應新在理念,引領中國城鎮化的道路創新變革。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鄉治理與政策研究學委會主任張京祥認為:“新城建設不僅要有經濟強度、建筑高度,而且要有社會溫度、精神氣度。城市規劃可通過干預物質空間的多種手段,來塑造場所精神、市民精神,增強城市認同感,促進社會和諧,對人的體察關懷正是城市保持活力的根基所在。”
“十四五”開局之年,上海提出要加快構建“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空間新格局,把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打造成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
“新城不是‘千城一面’,也要注重體現新城的風貌特色。”在2021年3月19日上海市政府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規劃資源局副局長許健說。
上海市新城規劃建設推進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制的《上海市新城規劃建設導則》(以下簡稱《導則》)明確提出了“邁向最現代的未來之城”的總體目標,強調以人為核心,將滿足人的需求作為未來城市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最具活力”“最便利”“最生態”“最具特色”等發展要求,把五個新城建設成為引領高品質生活的未來之城。
針對新城普遍存在的發展痛點、難點問題,《導則》提出了諸項空間優化策略建議,結合五個新城的地理空間格局、自然生態特征和人文資源稟賦,賦予“一城一意象”,對城市建設的密度強度、眺望系統、人文景觀設計等均有專門條目加以引導。
實際上,五個新城所依托的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都是歷史悠久的聚落,各具特色的城市意象也均從五個新城的原有稟賦而來。
例如,青浦有老城廂、護城河、坊巷等江南文化建筑遺存,便注重塑造古今融合、江南風韻、國潮魅力的“青浦江南風”意象;松江北靠九峰、面朝浦江,便營造遠眺山水、近看人文的“松江上海根”意象……
不只是上海,以人為核心、塑造人與環境相和諧的理念如今也嵌入了成都東部新區規劃的建設之中。
近年來,作為成都最年輕的區域,東部新區被成都寄予厚望。在“東進”過程里,成都提出“寧可慢一點,也要好一點”,由96名院士專家領銜、3500多人組成的規劃團隊對新區規劃進行多輪研究,確定新區發展模式從“產、城、人”轉向“人、城、產”。
為了讓新區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觀,在規劃建設之初,成都東部城市新區就把城市設計貫穿到城市規劃過程中,強化對城市天際線、色彩、建筑風格等的管控和引導。
不同于成都西側一馬平川的地形,龍泉山以東是丘陵地帶,高低不一,這恰好有利于形成特殊的城市風貌。成都東部新區的城市設計思路是,低洼地帶保留水系,建成公園,有利于防污排澇和海綿城市建設;高地、平地建筑高低搭配,城市形態與丘陵地形協調呼應,讓城市景觀錯落有致。
2021年10月23日,市民在成都東部新區龍馬湖公園內游玩
特色從哪兒來
“小時候,這里是個村,現在成了城。不光自己成長了,城市也在成長。”2020年,廈門集美區新城體驗館首次開放,廈門集美區的吳斌斌站在觀景臺一邊俯瞰集美,一邊如此感慨。
展現在吳斌斌眼前的,是一座用十年時間集聚起來的新城。站在觀景臺放眼望去,現代建筑與閩南式屋頂、西洋式屋身的公共建筑群彼此呼應;清澈海灣中有幾座蔥郁小島,濱海濕地環繞親水棧道與現代新城融為一體。
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之初,地處廈門本島之外的集美并非城市開發建設的重點,這里一直是一片蒿草蘆林。隨著2010年廈門“跨島發展”戰略的正式起步,集美開啟了新城建設。
選址在城市開發的“處女地”,集美如何挖掘出自身的特色?
從醞釀規劃,到全面建設,集美都錨定了這樣的定位:打造濱水特色的環灣生態型人文新城。
城市特色首先依托在自然環境上。
集美新城的建設和灣區的海洋生態修復同軌并行,同時進行綜合水系治理、打造人行步道和自行車道等濱水慢行系統,讓集美背山面海的自然山水格局融入了城市風貌之中。
城市特色也生長于人文歷史上。
在建設新城的同時,古厝宗祠、集美學村等歷史文化遺存都被保護修繕,在集美學村目之所及,盡是紅墻橘瓦、飛檐交接的典雅建筑。這里是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傾力創辦的教育事業所在地,獨有的“穿西裝戴斗笠”式中西合璧建筑形式,被稱為嘉庚風格。
如今,集美的新建公共建筑,如誠毅圖書館、誠毅科技探索中心、誠毅書城、嘉庚藝術中心、集美新城商務中心、集美新城市民中心,均融入了嘉庚風格,以彰顯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
集美的城市風貌尤其受影視劇的青睞,電影《左耳》《誰的青春不迷茫》,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你好,檢察官》,均在此取景。
良好的城市生態人文環境、與廈門本島之間發達的交通網,大大增加了集美聚集人口和產業的吸引力。根據《集美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集美全區常住人口超103萬,占全市人口20.08%,15歲至35歲人口約占常住人口總數45%。
集美實踐證明,審慎選址、合理規劃,將自然山水格局、地域人文底蘊的特色挖掘出來并融入時代發展,經過精心設計和建設,新城新區不僅可以避免“千城一面”,其對于引領城市發展的作用也會更加凸顯。
實際上,如集美這樣具備自身特色的新城新區近年來正在涌現。
北京城市副中心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城市生態圖景已經展開;西安曲江新區持續促進文商旅融合,將唐代皇家園林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
文化賦能久久為功
“在城市建設中,挖掘城市的地域特征,彰顯城市的文化內涵,緊跟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從整體性和可持續性的高度去認識城市風貌問題,才能體現一個城市獨一無二的個性。”何鏡堂說。
新城新區要真正引領城市未來發展,需要文化賦能。
“最重要的還是尊重城市文化的發展規律,避免花錢建了一堆文化基礎設施,但缺乏內容和意蘊。”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文化賦能需要一定時間,并非無中生有,也不能生搬硬套。新加坡在21世紀之初提出“文藝復興城市規劃”,歷經十余年,這座城市才從“文化沙漠”變為“文化之都”。
改革開放后騰飛起來的深圳,近年來也在經歷著文化蝶變。作為一座年輕的城市,深圳近年來注重文化賦能的思路,對于我國新城新區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建筑師趙蒙蒙2010年自武漢大學建筑系畢業,2012年來到深圳安家立業,十年間,趙蒙蒙感受到的最大變化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場所、藝術展覽越來越多,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厚。
“將空間與策展結合,使藝術作品與觀眾日常生活產生互動,將是深圳未來的熱點。傳統文化、當代藝術、自然養育等元素會與年輕城市碰撞出什么樣的思想火花?我認為大有可為。”趙蒙蒙說。
2021年公示的《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草案)中提出,深圳要打造“現代文化名城”,活化保育歷史文化印記和具有代表性的工業區、城中村等當代新遺產。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二所主任工程師任蓮志,是深圳總體城市設計和特色風貌保護策略研究的參與者。她認為,在改革開放40余年的時間里,深圳產生了大量突出反映深圳文化精神、高反差、異質化的特色價值地區,如城中村、舊工業區等,這些新遺產同樣需要去挖掘、保護和珍視。
目前,深圳正在構建新老文化遺產集聚、地域特點鮮明的特征片區,全景式展現深圳城市發展記憶和特色風貌。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活史書,這是這個城市最獨特之處。”單樑說。將于2022年11月開幕的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便將主展場設在前身為金威啤酒廠的粵海城·金啤坊。這里曾以啤酒陪伴五湖四海的來深建設者,如今將作為深圳工業遺產活化的新地標亮相。
“老工廠改造成城市新地標是非常普遍的工業遺產活化更新方式,但是在深圳這座城市里面,它具有其特殊性。深圳的工業化起步晚于國內其他同等規模的城市,工業遺產年份都不長,但它們是改革開放的見證,具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時代價值。”武漢大學景園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說。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