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6年成功舉辦了"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之后,2017年7月,深圳將舉辦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被譽為植物科學界"奧林匹克",簡稱為IBC(InternationalBotanicalCongress)的國際植物學大會每六年才舉辦一次,從20世紀初在歐洲發起以來,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據6月初組委會發布的最新消息,屆時將有來自109個國家的6000多名已注冊代表參會,將發表1500多場次的論文報告,舉辦植物命名法規會議,并發布"深圳宣言",指導未來植物科學的發展方向,可謂是我城一項值得記載的盛事。為此,國際植物分類協會亞太辦公室落地深圳,在福田紅樹林公園建立大會紀念園,將2017年定為深圳人的"植物年",并投入千萬元設立"深圳國際植物科學獎",在全球范圍內獎勵做出突出貢獻的植物科學家。
從以上種種行動可以看出,深圳這座"科技新貴"之城在開拓自身多領域國際化聲譽,塑造多元城市形象方面所做出的積極建設。這一次,從"植物"入手,可謂得天獨厚。據報道,深圳野生植物多達1800多種,其中107中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而深圳山海互融的自然生態雖然長期被媒體報道所忽視,卻涵養出全中國最早的"驢友"文化,最資深的"驢友"社區--磨房網,以及著名的"深圳磨房百公里"品牌活動。
然而,就目前發布的大會籌備進展以及舉辦的活動來看,決策層對"植物"這張牌的認識還是大大的窄化了,僅僅將其局限在了植物學大學議題內的"科學"層面,無論是設立大會的紀念園還是設立科學獎,都依然將自己擺在一個從屬于國際大會的"服務"位置,有點過于亦步亦趨的意思了。當然,就植物學科的"科學"性而言,確實可以很好地跟深圳原本的科技創新屬性進行兼容,顯示了耗費巨大的公共財力、人力和物力舉辦此國際學科盛事的"正當性",但也同時顯示出深圳在城市品牌經營和城市文化建設上的視野短板和憂患意識不足。
在城市高速發展和亮眼的GDP光環背后,人們往往容易忽視為取得這個成績所付出的代價。10年前,據媒體報道,深圳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口就超過總人數的兩成。十年來,深圳文化建設的主要成果體現在對"全民閱讀"文化的大力推動。雖然成就斐然,但在"知識經濟"的當下,人們除了需要通過閱讀"求真、求知"以外,還需要更為豐富細膩的情感感受力和滋養靈魂的"美學力",這也正是當下"創意經濟"從廣泛的創新經濟、知識經濟的氛圍中剝離,成為全球新的時代熱點議題的人性根基。無論是蔣勛的《美,看不見的競爭力》,還是陳皎皎在"一席"演講中提出的"美學生產力",都強調了美學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值得重新思索。
其實對于中國傳統文人來說,在"天人合一"的意識牽引下,植物,以其多姿而靜默,豐富而恒常,最易被移情于筆端而進行"賦比興"的吟詠,或付諸于丹青進行托物言志地描繪。因此植物與藝術和美學的淵源在中國文化中是極為悠久的,甚至可以視為中國藝術的某種顯性"基因"。而屈原酷愛的"香草"也在歷史長河的紛紜解讀中逐漸成為其本身君子人格之高潔的象征。因此,借植物以言情,是典型的東方文化之含蓄品格的體現。植物,與藝術和美學的關聯,恰好可以為深圳這座過于強調"效率"和"科技"等硬實力的城市,提供補充性的"美學感知"培育契機。
這種"美學感知"的培育若要以一種潤物無聲的方式訴諸公眾,最好的形式莫過于以富于啟發性的公共藝術方案,陳列于城市的公共空間。讓公眾在一種發現藝術新奇的"驚奇感"和藝術趣味的"愉悅感"中,不知不覺拓展對美的感知力。鑒于當代藝術與政治過于親近的"可疑聲譽",以植物為主題的公共藝術策展,或許能夠成為重新激活當代公共藝術作為深圳美感培育的有效策略。
無獨有偶。不久前在華僑城OCT-LOFT園區開幕的2017公共藝術展--《以植物為名:老廠區的過去與未來》,就采取了"植物"作為主題來展開園區對自身形象和未來發展的新思索。策展人吳達坤,來自臺北,力邀10位臺北、香港、日本、深圳等國際藝術家在華僑城創意園區的公共空間中創作了10件形態各異的公共藝術作品,大大激發了公眾好奇和熱情。這次跨地域、高水準的公共藝術策展相較于華僑城2011、2012、2013年前三次的公共藝術展都取得了更大的社會關注與公眾參與。華僑城創意園在空間美學和當代藝術文化的涵養上,多年來不遺余力,悉心經營著創意園的藝術社群,培育了一批親近藝術、熱愛美學生活的粉絲群。設想一下,如果將這文創園區中的藝術創造力有意識地在深圳市內更廣泛的公共空間中發酵,以經營城市文化的視角借力國際植物學大會,在植物科學的聚會中再填一筆"植物"美學的公共藝術盛宴,以公共藝術重塑深圳公共空間的美學品質,對這座城市的美學培育、創意氛圍和長遠的創意人才磁吸力來說,或許也會是一個頗有紀念意義的起點。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m.duofu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