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綠澤:海綿城市可以解決“城市看海”的問題?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伍業鋼博士:生態學家,生態城市規劃設計院院長;近年來帶領團隊從事全國80多個城市的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并編寫《海綿城市設計:理念、技術、案例》一書,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海綿城市作為一項國家推行的政策,能夠為我們城市帶來什么樣的改變,是很多設計師、政策執行者和城市市民關心的問題,尤其是近日的“武漢看海”、“廣州看海”、“安徽看海”…等等,給城市和市民造成的損失和痛苦是巨大的。人們自然會質疑水利工程、海綿城市的效益,問個“為什么”,問“路在何方”眾云紛紛,這很自然。
海綿城市是否可以解決”城市看海”的問題?海綿城市是什么?我認為我們首先應該了解海綿城市的來龍去脈。海綿城市的提出無疑借鑒了國外“低影響開發(LID)”的理念和技術,但極為重要的是,人們往往沒有認識到它倆的根本區別。“低影響開發”是在流域系統的功能性和結構性完善的基礎上,對城市開發影響的限制。通俗地說,就是大尺度流域范圍內地表徑流、植被、水土保持、自凈化系統、水系空間格局都比較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和結構都比較好的情況下,“低影響開發”要求城市開發要把地表徑流、面源污染等降低的最低的程度。“海綿城市”提出的背景是,我們已經人為地已經把流域“建設”得支離破碎,把河流變成排洪渠,水系自凈化系統的濕地、坑塘、灘涂、植被蕩然無存,彎彎曲曲的河流自然空間格局的根本改變后,我們再去做“雨水花園”、“低影響開發”,也許只會是杯水車薪。因此,從本質上來說,海綿城市應該是個宏觀尺度、流域層面的“低影響開發”。尺度搞錯了,一切都是徒勞。簡言之,海綿城市建設就是要從區域、流域的尺度上重新考慮我們的“治水”理念,重整山河、回歸鄉土、回歸自然、回歸大禹治水的疏和蓄、回歸李冰都江堰的分與合。我們這個民族有幾千年的順水而興的智慧,海綿城市應該是中國智慧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從六個方面重點思考解決“城市看海”的問題和未來海綿城市建設的問題。這些也許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也許是顯而易見的問題,但也是一直在被忽略的問題:
第一,流域尺度的問題
歷史上的武漢區域的空間格局本來是六分水,三分田,一分山;現在城市建設和發展,把六分水變成了四分城二分水,城市建在湖里,被淹是很自然的。我們建了很多、很高、很堅固的大堤,把水攔住了。但是,暴雨一來,城市還是被淹。我們常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出走”,可我們的城市建設卻往低處建,又企圖讓水往高處走(水泵泵水)。我們總是企圖把水給圈起來,騰出空間建城,可我們是否想過應該把城市“圈”起來?我們總是企圖建設高堤壩,防百年一遇洪水,我們為什么不能把城市建在百年一遇的洪水水位高度以上?我們要讓河流按我們的意志去走、讓湖泊變城市,我們做到了!可我們得到什么樣的回報了呢?所以,要解決“武漢看海”的問題,還是要從流域的尺度,讓水往低處流,讓城市留有足夠的水面和濕地空間,最大限度地滿足史上最大連續降雨量的蓄水要求。同時,應該按歷史最大的連續降雨量,設計城市地表徑流模型,分流入湖泊、分流入農田、分流到下游,還要修復湖泊和濕地水域面積和蓄水能力(當然包括圍城、泵水、水利工程)。既然是流域尺度,那么,上游和下游的水文狀況和影響是必須考慮在模型里的。總之,海綿城市解決“城市看海”是一個流域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城一區的工程所能解決的。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