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湖北路徑
綠色“增長極”
在湖北,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水是楚文化的發源地。為了布局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縱深,2015年6月,湖北省出臺了《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總體規劃》,這一規劃范圍涵蓋湖北漢江流域39個縣市區,面積6.3萬平方公里,覆蓋常住人口2200多萬人。
湖北省戰略規劃辦副主任徐新橋在解讀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時介紹,《規劃》不是全面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而是以生態、經濟和民生協調發展為導向,重點突出了節能減排、生態產業,特別是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內容。
為了配合漢江生態經濟帶的發展,從2015年起,湖北省在漢水流域謀劃實施了一批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領域的重大項目,設立項目庫,涉及生態環保、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多個方面。
陳宏斌認為,湖北坐擁長江黃金水道的“腰身”,還有最長支流漢江,兩江沿線不僅有江漢糧倉、南水北調水源地,還有中緯度物種王國神農架。除了漢江生態經濟帶外,湖北還出臺了《清江流域綠色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江漢運河生態文化旅游帶發展規劃》,圍繞長江經濟帶,已形成了覆蓋全流域的綠色發展體系。
據記者了解,最早提出漢江生態經濟帶概念的十堰市,在省內較早提出生態立市,作為中線調水源頭的十堰市丹江口庫區,先后關停曾經作為支柱的黃姜產業和70多家污染企業,拒簽上百個有污染的招商項目。
由于環境更好了,農夫山泉、潤京水業等紛紛落戶,丹江口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降反升,在全省經濟排名不斷躍升。一位十堰市政府官員稱,有綠水青山良好生態同樣能換來真金白銀。
地方主政者也在力推這種觀念轉變,湖北省的碳排放交易所于2014年開市,全國七個試點中,湖北是第六個,雖然起步晚但一鳴驚人,開市當天就打破全國紀錄,碳排放交易額占全國一半。除了碳排放權,湖北省近年還積極推動排污權、水交易權的買賣交易。
秦尊文認為,湖北是生態產品最豐富的地方,全省有兩口“大水缸”,一口是三峽水庫,為長江中下游兩億多人提供主要水源;還有一口是丹江口水庫,通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把“一庫清水”輸送到京津冀。保護好兩口大水缸本身就是湖北省取之不盡的財富。
“要尊重‘人給水出路、水給人生路’的自然規律”,從與水爭道向還道于水轉變,從簡單堵控洪水向科學調控洪水轉變,從注重干流治理向推進流域綜合治理轉變,統籌上下游和左右岸、大力實施退耕還湖、退耕還濕、退漁養湖、江湖連通,積極開展生態移民,努力實現人與水和諧共生。
湖北省正在全面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省水利廳宣教中心主任熊渤告訴記者,湖北省在全國率先出臺湖泊保護條例,針對湖泊面積減少情況,專門成立湖泊局,局長由廳長兼任,這在全國也屬首次。此外湖北省雖是水資源大省,但要在豐水地區建立節水社會,水源涵養與水生態保護并舉,統籌增強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
協作與共享
長江經濟帶橫跨中東西部,沿江共有11個省市,加上歷史上長江沿岸各地的經濟聯系并不緊密,東中西部的差異巨大。這注定各省在基礎設施投入,沿江老工業基地的改造,消除污染,調整產業結構,聚集高端人才等方面,都面臨著合作的難題。
在2016年初重慶座談會上,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的主要負責人以及國家相關部委負責人悉數到場。
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必須全面把握、統籌謀劃。
在這次會上,習近平要求沿江省市和國家相關部門要在思想認識上形成一條心,在實際行動中形成一盤棋,共同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陳宏斌說,為了突破區域協作發展的困局,2012年2月10日,湖北、江西和湖南三省共同簽署了《加快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希望借此推動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的“中三角”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5年3月26日,國務院發函批復《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中三角”成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后國家批復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
最早提出長江中游城市群這一構想的秦尊文告訴記者,長江中游城市群既承擔著承接長江下游等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優化開發區域轉移出來的產業,也承接著上游禁止開發區域和限制開發區域轉移出來的人口,起著“統籌東中西”的樞紐作用。
為了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戰略,湖北省委書記和省長曾親自上陣,與湖南、江西兩省主要領導溝通,還多次會見國家發改委領導尋求支持。
武漢、長沙、南昌以及合肥四市黨政主要領導也多次召開會商會,探討如何加強合作。湖北省甚至將中三角合作寫入全省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中,鼓勵和推動跨省、跨江、跨區域合作。
記者了解到,以長沙、南昌、武漢為代表的長江中游城市已在醫療、社保、教育、科技、水生態保護等方面有所探索,包括三地之間職工醫保異地就醫即時結算。結合三省優勢和產業發展實際,建立招商信息共享合作機制,鼓勵企業相互投資和錯位互補發展等。
相對于共享,生態修復治理上的跨區域協作更加迫切。
在秦尊文看來,目前,正在建設的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都是在“共飲長江水”的維系之下。要維護長江的生態安全,三省應建立高效、統一、嚴格一致的生態文明體系,建立生態補償制度、生態轉移支付制度,明確生態補償的主體;建立上游和下游、農村和城市、生態受益區和生態保護區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
長江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規劃計劃局局長吳道喜則透露,建設生態長江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區域合作,而配合長江經濟帶發展,建設綠色長江,主要是長江從起水口排污口、應急水源這些布局打造綠色長江。
在吳道喜看來,有建設才能積極主動保護,目前長江岸線使用涉及很多行業部門,國務院出臺了長江岸線有償使用方案,不同行業、部門,以及各省市的進展不盡相同。現在生態修復規劃又提上日程,這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新任務、新理念,在跨區域協作,共同加強水資源和水生態保護等方面仍有許多工作需要完善。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