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啟動實施生態文明建設七大主要任務
在水環境治理上,成都市將以沱江和岷江內江流域為重點,加強綜合整治,防治水體污染。深入開展各類洗滌和餐飲廢水、工業循環用水冷卻水、漁業養殖排水等磷排放調查,實施涉磷污染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繼續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建立健全水環境治理長效機制,防止污染反彈。同時,成都市將完成中心城區4座污水處理廠的提標升級改造;推進縣城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加快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成都市將會同相關部門及時出臺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實施方案;加快構建土壤環境監測與評價體系。在工業污染防治方面,成都市將對456家應達新標工業企業達標情況進行全面排查,提升重點行業企業排放標準,今年將完成60個項目的清潔生產審核技術評估,100個已評審項目的驗收工作。
今年完成中心城區城市道路黑化120條
讓街道面貌提檔升級
記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市將加強城市道路維護整治,完成中心城區城市道路黑化整治120條,有效改善路面品質。作為市委市政府“立城優城”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道路黑化雖然只是街道面貌換新的一個方面,卻又無形中正帶動著街道整體風貌的提檔升級。到今年年底,將成都市的道路黑化率提升到90%左右,總面積將達到270萬平方米。據了解,過去兩年,這項工作都列入了市政府年度為民辦實事的民生目標,必須保質保量完成。
今年底,成都將一共完成489條中小道路的黑化。當成都的489條中小街道面貌都煥然一新,中小街道與主街干道一樣平整舒適,成都市民將擁有更好的出行環境:不管駕車還是步行,走到哪兒,你都能聞到“國際范兒”的氣息。
而在此基礎上,今年,成都市還抓好城郊結合部環境攻堅行動,按照“集中攻堅、全面提升、常態長效”的要求,以河道溝渠、市政設施、環境衛生、市容秩序、交通秩序、能源通訊設施、工地管理、市場管理、園林綠化、廣告招牌、違法建設等11個方面為重點,著力解決城市環境“草包金”問題。同時,抓好交通場站環境攻堅行動。推廣茶店子客運中心管理經驗,以長途客運站、公交場(站)、地鐵站、機場等交通場站及周邊為重點,著力解決流動商販集聚、保潔不到位、非法營運集中、交通擁堵等問題。抓好重點區域環境攻堅行動。以校園及周邊、市場及周邊、景區景點等人口密集場所為重點,增派管理力量,提高巡查頻次,加大監管和違法查處力度,努力為廣大群眾營造清潔衛生、整潔有序的生產生活、學習休閑的良好環境。
李家巖水庫計劃今年啟動建設
構建供水保障體系
記者了解到,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全面落實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成都市將從水源開發、城鄉供水體系、用水總量控制等多個方面構建供水保障體系。據了解,到2025年,成都本地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將從現狀的21%提升到2020年的25%和2025年的28%,中心城區供水規模達到278萬噸/日。
目前,中心城區供水規模為228萬噸/日,到2025年,提升為278萬噸/日,提升的50萬噸水從何而來?“中心城區重點推進水七廠擴建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大城市輸配水管網及調壓設施建設。”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還表示,在衛星城、區域中心城和小城市將重點實施7個水廠新(改、擴)建及配套設施建設,推進主要城鎮與工業園區的供水管網逐步連片成網。
同時,成都要形成安全、高效、可持續的多水源供水格局,就不得不提備受關注的李家巖水庫。記者了解到,通過重點任務建設,成都市將加快成都市第二水源李家巖水庫建設及三壩水庫建設前期工作,實現中心城區多水源供水,為中心城區和天府新區提供應急備用水源。談及李家巖水庫的建設進展,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工程計劃今年啟動建設,預計2020年建成,屆時,將讓成都市民飲水之需得到顯著改善。
此外,據了解,在飲用水源保護方面,將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建設與保護區整治工程,提高監控與應急能力,重點實施柏條河-徐堰河水源地保護項目。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