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腳下北京最大濕地成“百鳥樂園”
八達嶺長城腳下,飄揚飛雪中,48歲的方春費勁爬上已被白雪覆蓋的觀景臺,拿起望遠鏡向遠處的蘆葦蕩查看。隨著嘎嘎數聲,一群灰色的野鴨忽地從蘆葦中騰起,悠然在天空盤旋,漸行漸遠。
這里就是目前北京地區面積最大、濕地類型最多、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濕地——北京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曾是教師的方春,因為愛鳥,選擇在這里從事鳥類巡護、監測工作,一晃就是10年。如今,他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野鴨湖“鳥人”,觀鳥“眼力”驚人,什么鳥飛過,他一看便知。
這片湖水清澈、水草豐盛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首都西北部延慶縣境內,始建于1997年,總面積6873公頃,濕地面積近4000公頃,是北京首個濕地自然保護區,也是北京及華北地區重要的鳥類棲息地之一。經過多年來的濕地恢復和悉心保護,這里已成為鳥兒,特別是野鴨的樂園。
保護區最新監測數據顯示,目前野鴨湖濕地共有鳥類17目58科295種,占北京鳥類總種數的65.8%。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達53種;雁型目鳥類達32種,野鴨種群約2萬只。
北京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孫勝利說,過去10年間,這里的鳥類新增了62種,其中包括白鶴、白肩雕、遺鷗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以及靴隼雕、小鷗、白額雁等10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此外,高等植物也新增115種,還最新發現了華北地區唯一的食蟲類植物貍藻。
“2013年,這里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白鶴,這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今年我們又連續觀測到紫翅椋鳥等多種北京少見鳥類。前些天,我還在這發現了4000多只野鴨,其中綠頭鴨比較多,還有1400多只豆雁……”方春欣喜地說,“鳥兒越來越多,跟咱們這兩年恢復濕地、改善環境有著直接關系。”
據了解,保護區剛成立時,豐茂的水草曾吸引一些村民進駐,他們在湖區開荒種地,圈地養殖,對當地生態環境及鳥類生存環境造成影響。孫勝利至今記得,過去湖區部分區域就是農場或農田,當地人多種植水稻和玉米,地面裸露,植被稀少。
為更好地保護濕地資源,近年來,在中國政府及北京市相關部門支持下,保護區動員村民遷出保護區,“退耕還湖”,同時依托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力量,因地制宜對不同區域濕地實施恢復,并栽植香蒲、扁稈藨草等濕地植物優勢種。
截至2015年,保護區已累計恢復退化濕地兩萬畝,擴大了水禽棲息地,濕地重現多樣化植物群落,引來了黑水雞、白骨頂、風頭等眾多鳥類棲息和覓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鳥類棲息、繁殖。
除恢復濕地外,生態監測和保護力度也進一步加大。方春等15名巡護監測人員,每天不僅需要實時記錄觀測到鳥類的數量和種類,將數據發送至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的監測平臺,還需要在1000多公頃開展巡查,嚴控外人干擾保護區鳥類活動、破壞其棲息地。
“一到冬天,大伙兒就特別忙。”方春說,為確保鳥類順利遷徙和安全越冬,園區所有男職工都要冒著嚴寒到戶外巡查、值守,有時天氣實在糟糕,氣溫零下十幾度還有五六級大風,但護鳥人們仍然得堅守,24小時“站崗”為候鳥保駕護航,就怕有人趁機來打鳥。
2012年11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雪席卷了野鴨湖保護區,正值候鳥遷徙高峰期,如果覓不到食物,鳥兒就很有可能餓死。方春冒著風雪前往灰鶴覓食的區域播撒食物。當時,他尋找灰鶴的路還沒人走過,全部被厚雪覆蓋,每一步都非常艱難。最后,在他的努力下,灰鶴終于吃上了保護區的食物,安然度過了那年冬天。
如今,風光宜人的野鴨湖濕地建立了華北地區首座濕地博物館以及多處觀鳥亭臺、科普棧道、濕地文化走廊等,同時開展中小學實踐活動,向公眾普及濕地及動物保護知識。2015年,前來觀鳥、游覽的游客量達20萬人次。
孫勝利說,經過近20年來艱辛努力,野鴨湖濕地保護成果已然初顯。隨著恢復面積擴大,未來保護區還將著重提升能力建設,與首都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科研課題,并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及培養,充實研究與監測力量,為更好地保護這片“百鳥樂園”而繼續努力。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北京花卉市場疏解搬遷現狀調查
從去年開始,北京花鄉花卉產業園、盛芳國際花卉總部基地、北京四環花木中心(四環花海花卉市場)、九州卉通花卉市場、花香源花木場、神天龍園藝場、金奇樹花卉市場等大型花卉市場相繼關停,商戶們的最終去向成為花卉從【詳細】
北京:南苑森林濕地公園今年啟動建設
占地16000畝的南苑森林濕地公園今年將啟動建設。記者從今天上午召開的豐臺【詳細】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