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西咸新區將打造四級海綿城市建設系統
陜西省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境內有灃河、渭河等6條自然水系,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水系與降水是寶貴的財富資源,具有海綿城市建設的良好基礎。
灃西新城從三個方面進行觀念創新,一是建設“河之城、水之韻”的現代田園城市。組建之初,就依托水系的自然分割,運用國際尖端的規劃理念,構建“核心板塊支撐,快速交通連接,都市農業襯托,優美小鎮點綴”的現代田園城市形態,將城市“攤大餅”分解成組團“微循環”,把地面的“大水泥蓋子”分解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海綿”,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規劃基礎。二是生態溶解城市。依托自然肌理,建設灃河渭河沿河景觀帶、自然綠廊和中央公園、城市綠環和組團公園、社區公園和街頭綠地,營造層次清晰、架構分明的開放空間和城市體系,給自然留下更多空間,形成生態本底,維持自然平衡的生態循環。三是敬重自然的規劃理念。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中,運用低影響開發技術,改變傳統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為主的雨水處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頭分散”,“慢排緩釋”,就近收集、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讓城市如同生態“海綿”般舒暢地“呼吸吐納”,讓雨水變“害”為“寶”,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遷移,實現資源的“削峰平谷”、低碳循環。
統籌現代田園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建設和新型城鎮化道路探索,灃西新城因地制宜打造四級海綿城市建設系統。
建筑地塊確保應收盡收。建筑地塊是分流和回用的重點。雨水經過生態屋頂收集過濾,匯流到下沉式綠地和蓄水池。雨量較大時,流入雨水花園,形成微型水景,補充地下水。極端情況下,通過溢流井進入市政管網。
市政道路綠地加強集水功能。道路是地表徑流的重要來源。雨水從道沿豁口流入隔離帶下凹式綠地,卵石、爐渣、砂子構成的濾層就像海綿一樣凈化和存儲雨水。多余的雨水,通過高于綠地的雨水篦子,大部分流入附近的速滲井,剩余部分溢流至調蓄池。
景觀綠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雨水。城市綠地、廣場等公共空間的雨水,被植被和土壤充分吸收。富余雨水流向低洼區域,匯聚到由黃砂構成的速滲井,回補地下水。
中央雨洪系統形成調蓄樞紐。目前,灃西新城正在建設一條6.8公里、不間斷的生態綠廊。整個城市的富余雨水最終匯聚到這里,使它成為調蓄樞紐,最大限度地實現了雨水的存儲和回用,更是這座城市的生態項鏈和廣大市民的休憩氧吧。
這些簡便易行的工程措施,并不增加政府投入,卻使綠化覆蓋率達到45%以上。灃西新城每年8600萬立方米受水量,綜合利用率達到80%,可收集地表徑流4500萬立方米,節約綠化景觀用水費用1.5億元,顯著消除面源污染,大大提高排控標準,不僅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避免地下水位降低,也是應對水危機、維護水安全的有效措施。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探索以人為本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建設海綿城市,倡導生態文明,助力美麗中國。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