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解讀
市域排水設施規劃:規劃近、遠期城鎮污水處理率分別達60%、90%。城鎮地區改造現有老舊管網(渠),與新建設區域一并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統,根據流域情況,統籌安排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農村地區排水采用雨污合流制,建設排水管渠,污水需經無害化處理后,方可就近排入自然水體。
市域綜合防災規劃:新建浯溪口水利樞紐工程,景德鎮中心城區按20年一遇標準完善建設防洪堤,在浯溪口水利樞紐工程實現聯合調度后,將中心城區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
樂平市區近期采用2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標準,遠期采用5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標準。
沿昌江、樂安河的各鄉、鎮所在地,近期采用1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標準,遠期采用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對沿河的一般村莊和耕地采用1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標準,對流域內河堤堤段進行加高、加固或新建,疏浚淤積嚴重河道。
市域旅游規劃:根據資源地域空間分布與類型,規劃形成“一核、二軸、三區”旅游空間格局。一核:以景德鎮中心城區為區域旅游服務中心,加強文保單位修繕與保護力度,建設區域旅游集散中心。二軸:旅游核心增長軸和旅游發展聯動軸。三區:綠色-瓷韻昌江旅游片區、多彩-樂平旅游片區和瓷源-山水浮梁旅游片區。
中心城區層面:按照《景德鎮市總體規劃(2012-2030)》中心城區人口規模:規劃2015年為60萬人,2020年為80萬人,2030年為100萬人。中心城區用地規模:規劃城市建設用地2015年66平方公里,2020年88平方公里,2030年110平方公里。
規劃期內中心城區的性質與職能:世界瓷都,以航空與旅游為主體的新興產業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兼具產業基地、中心服務、生態宜居、多元文化、地方管理為一體的城市職能。
規劃期內中心城區東部、西部為城市主要拓展方向,南部高新產業園適度延伸,北部空間優化,整合浮梁縣城一體化發展。
中心城區空間結構:規劃采用“綠楔聚心,交通導向,組團生長”的規劃理念,形成“一核二軸六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一核”:旸府山生態綠核,保護旸府山,對電廠灰壩進行生態治理,建設城市生態綠心。“二軸”:昌江文化展示軸(重現昌江文化景觀,利用慢性系統將歷史街區、文物古跡、特色文化資源和城市景觀有序地串聯起來,提供觀光游覽、歷史尋蹤、文化探訪、城市體驗的場所);昌南大道—珠山路—新廠路文化展示軸(通過文化空間植入,串聯古窯址、老瓷廠等陶瓷文化歷史遺跡和陶瓷工業遺存,縫合歷史文化碎片,展示瓷都文化的承前啟后)。“六組團”:核心組團、景東組團、浮梁組團、昌南拓展區、高新組團、羅家組團。
中心城區城市道路網系統:規劃中心城區形成“六橫六縱”的骨架路網體系。六橫:唐英大道—紅塔路、站前二路、迎賓大道—昌江大道、昌南大道—珠山路—新廠路、景德西大道、梧桐大道—古城路—嵐山路。六縱:景盛路、西山路—紫晶路—金嶺大道、瓷都大道、廣場路—新昌南路、建設大道、何橋路。
規劃道路紅線寬度主干道按35-60米控制,次干道按24米至32米控制,支路按16米至20米控制。規劃主干道網密度為2.7公里/平方公里;規劃次干道網密度為2.1公里/平方公里。
中心城區公共交通規劃:規劃形成“三橫四縱”的快速公交線網(BRT)。三橫:紅塔路—唐英大道、迎賓大道—昌江大道—新廠路、梧桐大道—古城路—瓷都大道—景德大道。四縱:景盛路、金嶺大道—紫晶路—西山路、新昌南路—廣場北路—通站路、建設大道。
公交干線主要方便各片區之間的跨區出行,形成對快速公交線的有效補充和輔助。公交支線強調覆蓋性和便捷性,實現對公交干線客流的有效補給。公交站點300米半徑覆蓋率達到60%以上,500米半徑覆蓋率達到95%以上,基本實現出行起終點至最近公交站點的步行時間在5分鐘以內。
在機場和景德鎮北站各規劃1處一級公交換乘樞紐;結合長途汽車站,規劃4處二級公交換乘樞紐。規劃共設公交設施10處。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