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海綿城市”建設漸入佳境
當前,杏花公園、逍遙津公園和包河公園等合肥老城區三大雨水調蓄池正在緊張建設,計劃將于年內投用。建成后,調蓄池不僅可以像“海綿”一樣,及時吸收地面過多雨水,有效減輕周邊區域內澇壓力,還具有控制初期雨水污染的作用。三座雨水調蓄池,共可以有效“阻滯”3.15萬立方米雨水,這是合肥“海綿城市”建設的具體工程之一。
據了解,盡管仍是一個新生事物,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正在合肥深入人心。一個個具體項目正在實施或即將實施,合肥“海綿城市”建設漸入佳境。
打造“海綿城市”示范區
去年11月3日,國家住建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提出突破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對化解被稱為“城中看海”的內澇危機而言,這具有顛覆性意義。
以建設“海綿城市”為契機,按照低影響開發原則,今年初,在杏花公園、逍遙津公園和包河公園等現有城市公園綠地下方建設的三座雨水調蓄池開工建設。按照該思路,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的街頭游園,將來都有可能建設地下雨水調蓄池,實現雨水綜合利用,提升綠地滲水、蓄水功能。
合肥還計劃積極推進“海綿城市”示范區建設:將新站區少荃湖片區、高新區大蜀山片區、肥西縣產城融合示范區作為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開展低影響開發技術試點。后期將總結成功經驗,逐步在全市推廣。
“海綿城市”理念深入人心
構建“海綿城市”,重點是理念先行。近日,市城鄉建委制定出臺《合肥市市政道路人行鋪裝選材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在新區或適宜路段,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可選用透水磚。”
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地面過度硬化,是導致城市內澇的重要原因之一。合肥在人行道推廣鋪裝透水磚,細微舉措反映的規劃、建設理念的變化,對建設“海綿城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暢通河流,保留渠塘,廣建濕地,提高森林覆蓋率……”城建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合肥正從多個方面挖掘“海綿城市”建設潛力,恢復地表自然生態機理,同時構建良好水環境和生態環境。
不斷提高徑流控制率
研究表明,綠地徑流系數約為0.2,水泥鋪裝或瀝青硬化地面為0.9。其中,0.2意味著80%的雨水可以滲透到地下,0.9則表示90%的雨水要靠地下管道排除。相同面積的綠地和硬地,排水能力相差8倍。
省住建廳近日出臺了《關于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到2017年,合肥等“海綿城市”先行先試建設取得成效,城市內澇積水點基本得到解決,城市建成區年徑流控制率達70%以上。到2020年,全省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縣城區基本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要求。
據介紹,為不斷提高徑流控制率,合肥將從水環境綜合治理、優化綠地與廣場、削減雨水徑流、雨水資源化利用、雨污分流等入手,將“海綿城市”建設引向深入。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