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居家養老的產業化趨勢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互聯網+的行動計劃。6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通過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互聯網+這個新興產業模式正式成為國家行動計劃。未來,互聯網不僅能夠創造新興產業,還能提升傳統產業,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且在養老產業將會更加明顯。
第一,在互聯網+時代,居家養老才能進入產業發展新常態。過去沒有到互聯網+的時代,沒辦法進入最后一公里,把大數據接到家里,這個時候有很多無奈。到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候,完全可以通過新型業態,讓老人通過擴大專業服務、完善整合來留在社區。老人的生活習慣通過線上線下梳理,可以把互聯網和居家養老整合成全新巨大的朝陽產業。
第二,從養老到享老的轉化可能是一個概念的轉變,傳統養老有比較強的被動性,更傾向于供養。但現在的老人不同了,他們在青少年時期為家庭和社會作出很大貢獻,也積累了一定的財富,當這些老人邁入老齡階段,他們并不是兒女的負擔,應該充分享受自己一生辛勤勞動的成果,享受豐富多彩的養老生活。從養老到享老觀念的轉變,將改寫幾千年傳統孝道文化,同時促生新的養老產業,互聯網+把享老產業直接升級換代,可以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要,這是通過互聯網+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三,以老人為本才能整合出產業平臺。一部分剛退休10年或者15年的老人,大概有三個方面的迫切需求:旅游、文化體育技能、健康,關注這三個方面,就可以形成巨大的產業鏈。針對老人旅游,乘坐主要交通工具絕對不能超過1個小時車程;針對老人健康,去三甲醫院不能超過15分鐘,這些都是我們要考慮的。針對老人設計的產品,必須做減法,不管是手機功能還是呼叫報警器功能。
互聯網+環境下構建了社區虛擬養老服務和家庭無縫覆蓋,需要的一定是個性化定制。如果在互聯網+時代,給老人提供的仍然是千篇一律的服務是沒有道理的。兩個老人都訂餐,我們沒有道理讓患糖尿病的老人和患高血壓的老人吃一樣的菜。
現在針對老人的安全管控是后置的,只是在生病后送到醫院搶救,但在互聯網+時代,完全可以做到安全管控前置。現在的電子穿戴設備已經解決了血壓、心跳、血糖等指標的實時監控問題,如果我們在可控的區域內,讓所有老人都佩戴電子穿戴設備,日常活動有異常就報警,就可以對老人進行有效的安全管控。全國老年文化服務聯盟和中國航天合作的衛星老年服務系統,將很快走進社區、家庭,在互聯網+時代,聯盟也希望在產業平臺上為大家提供服務。
享老是當今老年人嶄新的生活態度和追求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國養老產業方式中新的產業概念。相信通過我們大家的努力,互聯網+享老生活可以讓每一個老人有快樂、美好、健康、舒適、有尊嚴、有質量的老年生活。
作者:全國老年文化服務聯盟執行副主席兼秘書長、頤康老年產業投資股權基金創始合伙人 鄒俊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居家養老,向日本學什么?
老齡化加速所帶來的養老問題正成為讓全球焦慮和關注話題。聯合國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占比達到9.5%,2040年將達到22.1%。而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老年人口占比則已超過了25%。【詳細】
十部委聯合發布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意見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精神,為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近日,民政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