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興:發展海綿城市 解決水浸難題
“廣東應該率先實現低碳文明發展。”隨著低碳城論壇召開,綠色發展、低碳轉型成為熱門話題,17日,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接受專訪,在仇保興看來,深圳在綠色建筑和綠色產業發展方面已率先發力,未來廣東省特別是深圳的低碳轉型發展值得期待。而思維轉變成為轉型路徑中的關鍵,政府需在城市綠色治理中變得更加“聰明”,改變以往大工程模式,調動每一個微觀個體參與節能減排。
此外,對于樓盤開發中的綠色建筑熱潮,仇保興提出,目前一些建筑開發商出現兩極誤區,一是打著綠色旗號增加樓盤知名度的“偽綠色”,另一個則是走入“綠色誤區”,以全封閉、恒溫恒濕等設備增加高昂的建筑成本。“用高碳的手段來講綠色本身就不綠色。”
談綠色轉型
深圳綠色建筑與綠色產業具備先發態勢
17日的主題演講環節,深圳市長許勤向與會者詳細解讀了深圳綠色低碳轉型的實踐。在專訪中,仇保興對廣東省特別是深圳的低碳發展頗為關注,他對綠色建筑和節水減排等領域的數據娓娓道來的同時,對廣東特別是深圳的低碳轉型發展充滿期待。
“廣東應該率先實現低碳文明發展。”仇保興認為,廣東省具有優越的天然條件,應在低碳轉型發展中發揮好優勢。特別是年輕的特區深圳,這座城市的綠色轉型正在“進行時”。
在仇保興看來,深圳綠色轉型發展具備三大優勢:首先是綠色建筑的發展,他了解到,全省約八成綠色建筑坐落于深圳,深圳已經無愧于綠色建筑之都的稱號。其次是綠色產業,目前深圳大量創新企業都為輕型產業。再次,不同于北京和上海,深圳獨特的多組團城市框架,讓城市與山體河流融為一體,為綠色轉型發展提供了優良的基礎。
數據顯示,近年來深圳的確正在加速邁進“綠色時代”。截至2014年底,深圳市已有208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總建筑面積超過2100萬平方米,其中2014年新增94個綠色建筑標識項目、建筑面積988萬平方米;有19個項目獲得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6個項目獲得深圳市鉑金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3個項目獲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一等獎。
談城市治水
打通城市“毛細血管”讓每個家庭參與節水
不過,廣東尤其是深圳在綠色先行發展之路上也充滿挑戰,仇保興認為,其中思維的轉變至關重要。
2015年深圳兩會期間,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多次提到深圳城市內澇的治理問題。城市治水的新概念“海綿城市”也被仇保興著重提出。
“我們未來的一個挑戰就是城市水的短缺、水生態的破壞,以及城市的內澇越來越嚴重。”仇保興認為,城市的水問題,要靠城市自身去解決。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