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吸蓄雨水
在廈門海滄區行政中心的食堂樓頂,一片綠意盎然,郁郁蔥蔥的屋頂花園躍然眼前。
近日,海滄區城建集團園林景觀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鳳利向記者介紹,這里種的是耐旱、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強的碳四植物,如佛甲草。植物種在生態型種植容器中。土壤底下是儲水盒,雨水流經土壤后成為“肥水”,儲存在這里;不下雨時,智能微噴系統就利用它給植物噴灌。儲水盒的水滿后溢出,再流到排水層。這樣不但有效利用了雨水,還能降低室溫,節能減排。
本月初,廈門市成功入選首批16家、我省唯一的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打造屋頂花園,就是“海綿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利用雨水為城市解渴
廈門市規劃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海綿城市”的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顧名思義,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不下雨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
近年來,逢雨必澇成為不少大中城市的痼疾,以致出現“到城市看海”的調侃。其主要原因在于,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中的道路、建筑物等不可滲透地表面積不斷增加,多數城市成了水泥城市,能大量吸水、蓄水的“海綿體”嚴重不足。城市主要依靠管渠、泵站來排水,對付小中雨尚可,每逢大雨就難以招架。
與此同時,我國多數城市又喊“渴”,進而引發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源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
一邊是內澇嚴重,一邊是用水緊缺,本可成為地下水水源的大量降雨,反而成為城市排水的巨大包袱。根據2013年我省水資源公報,廈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359立方米,約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11%。但另一方面,該市每年有20多億立方米的降水量,是全市水資源總量的近兩倍,而真正為城市所用的不足兩成,大量雨水白白流走。
破解這個矛盾的好辦法,就是化害為利,充分利用好雨水,建設“海綿城市”。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