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補償讓森林變綠色銀行
海南省中部山區的五指山、瓊中、白沙、保亭等市(縣)一帶,到處樹木蔥郁,青山連綿。如此美麗的畫卷,何以保護得如此良好?
記者在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獲悉,這得益于海南省積極建立并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通過生態補償機制充分調動起農民護林積極性,使生態林成為農民發展經濟的“綠色銀行”。
為保護生態公益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自2008年~2013年,海南下達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資金3億元,中央下達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26.28億元,重點用于中部山區民生改善和1345萬畝生態公益林的保護。
■亟待提高標準
□解決民生問題
經過多年努力,海南省不斷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助標準,全省生態補償機制初見成效。但總體來說,與生態公益林地創造的巨額生態價值相比,生態補償額度明顯過低,生態補償機制亟須完善。
五指山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國家和海南省已先后開始對五指山市重點公益林進行補償,但標準低,每年每畝只有20元,僅能發放生態公益林專職護林員、管理人員工資和一些撫育管理經費,遠遠解決不了山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發展問題。
記者在海南生態省建設聯席會議辦公室獲悉,海南省的生態補償現階段主要就是生態公益林補償。目前海南省公益林面積為1345萬畝,按每畝每年20元的標準,一年的補助額為2.69億元,這筆錢只能算是管護性的補償,也就是說只夠用來聘請護林員、防火、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開支,根本無法彌補公益林所在地區因生態保護而造成的經濟發展滯后等損失。
特別是作為生態核心區的中部山區,人民生產生活水平與沿海地區的差距呈擴大趨勢,民生問題越來越突出,不利于生態環境的長久維持和發展。
瓊中縣作為海南核心生態區,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當地農民為保護青山,放棄“靠山吃山”和“刀耕火種”,每年每人可以領到300元生態保護補償,依靠種養殖,年均收入不足5000元。因生態補償標準太低,影響大家保護生態的積極性。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江西公布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
江西省林業廳30日對外公布該省2016年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大數據。2016年全省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效益為14951.34億元。本次評估結果與2011年評估結果比較,僅森林的生態效益就增加了1863.22億元,增幅23%【詳細】
我國森林旅游年產值破萬億元
1月31日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2017年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達到13.9億人次,占國內旅游人數的28%,創造社會綜合產值11500億元,成為中國林業的第三產業支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