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2014)研究報告
“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2014)研究報告
四川大學“美麗中國”研究所
一、研究背景
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法律制度,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態補償和土壤、水、大氣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美麗中國”的概念,強調建設“美麗中國”,并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地位,尤其強調了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中生態文明的融入。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美麗中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建設路徑。
全國唯一的“美麗中國”研究機構——四川大學“美麗中國”研究所對“美麗中國”進行了持續而深入地研究,成立“美麗中國”建設水平評價課題組,課題組成員認為“美麗中國”概念是美學概念、生態學概念和社會學等多學科概念的統一,是學術概念與治國理念的高度統一,是時代趨勢、人民呼聲與集體智慧的統一。它有三個基本點:一是突出生態文明建設;二是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三是“美好生活”這一奮斗目標。因此,美麗中國,是環境之美、時代之美、生活之美、社會之美、百姓之美的總和,是世界視野、國家高度和百姓感受的統一,是中國價值、中國目標和中國道路的統一。而建設美麗中國,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態文明要求,通過生態、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五位一體的建設,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參見圖1:“美麗中國”概念模型圖)
圖1:“美麗中國”概念模型圖
《“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2014)研究報告》是“美麗中國”省區“五位一體”建設水平的研究報告。“美麗中國”研究所密切結合黨中央精神,深入研究“美麗中國”的深層含義,廣泛參考“美麗中國”建設相關研究成果,“美麗中國”省區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在去年指標體系基礎上,調整了部分指標,新增生態文明納入政績考核、森林覆蓋率、濕地面積占轄區面積、每萬人擁有的森林及草原面積等指標,部分指標更能反映生態文明建設動態性的情況,例如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比上一年新增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比上一年新增數等。
“美麗中國”研究所將根據黨中央關于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完善“美麗中國”建設評價體系的指標選取和權重分配,科學評價“美麗中國”建設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港澳臺地區因統計口徑不相同,也暫不包括在本報告中。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朱建寧:美麗中國背景下的國土風貌整治
從歷史來講,古今中外好的園林作品,都是國土風貌或者國土典型特征的再現。只不過對于國土風貌的再現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關心奇特的一些方面,以中國園林為代表【詳細】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舉辦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6月9日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遺產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文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