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用智慧城市抵御“大城市病”
13日,“年終大會”——合肥市政府工作務虛會舉行,在這個總結過去一年工作、部署明年重點工作的會議上,合肥市市長張慶軍通報了合肥發展的好成績,也帶來明年合肥走向的“路線圖”。
曬成績:
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兩位數”
張慶軍透露,今年以來,在國內外經濟增長普遍放緩的大背景下,合肥主要經濟指標仍然保持在“兩位數”的增長區間,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縱向來看,經濟增幅較“十一五”有所減緩,但實際增長與預期目標基本一致。他認為,合肥的經濟運行情況,可以用“韌性強”、“成長性好”兩個詞來形容。
會上,張慶軍用一組數據“詳解”合肥本年度的經濟發展成果。
“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近200家,總數達828家,居全國省會城市第8位。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達到2311.8億元,電子信息和新能源產業實現爆發式增長,增幅分別達到42.5%和65.8%。”張慶軍說,“從眼前看,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彌補了傳統產業增長乏力產生的缺口,對今年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50%;從長遠看,在全國區域競爭中確立了先發優勢,在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占據了前沿一席之地,為合肥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奠定了堅實基礎。”
依托長江經濟帶
合肥發展定位“高大上”
今年,包括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名詞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在多個公開場合被提及。
“‘兩帶一路’戰略的確立,拉開了我國區域發展和開放開發格局重大調整的大幕,這也是必須把握住的‘新棋局’。”張慶軍表示,新棋局、大調整,必將帶來兩個大轉變。“在發展格局上,由沿海先行向沿江內陸聯動轉變,構建以沿海經濟帶為縱軸、‘兩帶一路’為橫軸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在開放格局上,由東向開放向全面開放轉變,營造沿海內陸沿邊統籌推進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態勢。兩個大轉變必將有力推動我國區域聯動發展、融合發展、協調發展。”
“今年9月出臺的《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把合肥的位置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我借用當前流行的網絡用語‘高大上’來形容。”張慶軍進一步解釋,所謂“高”,就是拉高了合肥的標桿,讓合肥與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大型城市“共舞”;所謂“大”,就是提出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提升合肥都市區國際化水平,讓合肥視野更廣闊,目標更宏大;所謂“上”,就是確立合肥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地位,比過去的區域性目標上升了一個很高的層次。
智慧合肥
將讓生活更舒適
逛街時錢包癟癟的,不一定是囊中羞澀。未來只需帶一部能移動支付的手機,或一張金融“IC”卡,就不用擔心“錢沒帶夠”了。打開手機上APP,或者看看電子公交站牌,路況信息隨時掌握在手;通過智慧醫療開展個人健康預警,通過比較各大醫院情況,做出最優就醫決策……張慶軍表示,明年合肥將下大力氣發展智慧城市。
“以合肥的發展速度和合肥的發展基礎,合肥完全有能力建設‘智慧型城市’,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信息化基礎。”張慶軍表示。
發展智慧城市,將在經濟、運輸、環境等方面讓城市更聰明,抵御“大城市病”,提高市民生活的智能化和舒適度。
合肥將研究
能源發展戰略
未來,合肥的人口將進一步增多,水、電等能源資源如何解決?
張慶軍表示,合肥將研究能源發展戰略。
“合肥雖然緊靠巢湖、長江,近年來也在水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情況也不容樂觀,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缺水的城市,尤其缺少優質水源。”張慶軍表示,合肥能源發展面臨很大挑戰,制定能源戰略十分緊迫。
“在用電方面,節能減排的形勢嚴峻,電力體制改革在深圳試點,也提出了新的管電、用電問題。”張慶軍表示,目前,合肥已經推行了行之有效的光伏政策。未來,在城市建設發展、小區開發上,要真正按照低碳環保綠色發展,符合節能減排要求。
瞄準工業4.0模式
合肥企業要“脫胎換骨”
今年10月,《中德合作行動綱要》正式公布,這個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農業、工業、文明等等內容的綱要中,“工業4.0合作”的內容頗為引人矚目。
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
在昨天的務虛會上,張慶軍表示,明年將加快推進現有企業脫胎換骨改造,按照工業4.0模式進行改造,實現智能化生產管理,鞏固合肥世界級智能化產業基地地位。“合肥被譽為全球家電之都,目前要抓住優勢產業,引領產業發展,同時要鼓勵現有企業加大改造力度,實現智能生產、管理。”張慶軍表示。
2014年任務完成清單
會上,張慶軍也透露了今年以來合肥188項改革、新開工重大項目、大建設等多個領域的進展情況。其中:今年以來,合肥新開工項目超過4500個,達到4635個,增加522個;在建億元以上項目近千個,達到931個,完成投資超過2000億元、增長17.3%。
在改革上
在開放上
四大港口、三大特殊監管區和對外勞務合作服務平臺等八大開放載體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打造內陸開放高地譜寫了嶄新篇章。
今年部署的188項改革全面鋪開,產業扶持政策體系、公共資源交易管理等65項是具有合肥特色的創新之舉,已經完成20多項,打造先行先試“合肥版”邁出了堅實步伐。
在建設上
1-11月,新建、續建工程662項,完成投資328.6億元、增長27.2%,鐵路樞紐南環線、高鐵南站建成運行,國省干線改造全面鋪開,環巢湖旅游道路全線貫通,軌道交通三條線全面推進;首批49個美好鄉村重點示范村全部通過省級驗收,“光伏扶貧”創出“合肥模式”,已在全國推廣。
在生態上
巢湖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獲批,與國開行合作項目高強度密集展開,巢湖流域國考斷面達標創歷史最好水平;大氣污染防治九大行動重拳出擊,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取得成功。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殘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遺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納什維爾的街角,有的坐在輪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們手握著智能手機,陸陸續續到來,相互友好交談著;同時,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他們登錄一個應用程序。他們分成小組,尋找那些具有歡迎殘疾人標志的餐館、咖啡【詳細】
莫斯科智慧城市計劃統籌各領域400多個項目
莫斯科信息技術局局長阿爾喬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