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全力構建美麗山水城市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分析研究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這些都要求進一步突出城鄉規劃的引領作用,強化城鄉空間資源管控,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建設美麗山水城市。
重慶市是西部唯一的直轄市,承載著建設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帶動西部加快發展、建設城鄉統籌示范區的歷史使命。但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差異較大,資源要素在區域間配置也不均衡。
2013年9月13日,中共重慶市委召開四屆三次全會,通過了《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將全市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等五個功能區域,實施差異化的區域發展戰略。可以說,重慶五大功能區域戰略并不是單純的經濟發展戰略,而是包含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建設、人口分布等方面“五位一體”的綜合性發展戰略部署。
山水入城 公園環繞
五大功能區域戰略推出后,重慶市開始利用規劃、政策、考核等手段保障其落實。不久前,《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 2007 2020年 》(以下簡稱重慶總規)根據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進行深化,增加了“美麗的山水城市”的城市性質論述,這是一個全新的策略內容。“從規劃的角度思考,我們理解生態文明建設,應當緊密結合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綜合自然稟賦、經濟基礎、社會條件,通過科學的規劃引領,優化全市城鎮空間布局,科學劃定生產、生活、生態這三大基本空間,精心規劃建設好獨具特色的美麗山水城市,進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城市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重慶市規劃局局長曹光輝表示。
江河縱橫、群山環抱的重慶,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和民族地區于一體,具有敏感而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有豐富多彩的生態資源,保護好我們的山系、水系、綠系尤其重要。”曹光輝說。在市域層面,總的思路是利用山、水資源,形成“以長江、嘉陵江、烏江三大水系生態帶和大巴山、大婁山、華鎣山、七曜山四大山系生態屏障為本底,以交通廊道、水系廊道、山體廊道為骨架,以農田和林地等多元自然開敞空間為基質”的山水格局,凸顯山美、水美、田園美,突出城鎮和鄉村特色。都市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山水格局則形成以金佛山、四面山等大型山體為構成的區域生態屏障,以縉云山、中梁山、云霧山、黃瓜山等褶皺山脈和長江、嘉陵江、烏江、渠江等水系為構成的生態廊道,以長壽湖、大洪湖、龍水湖等水庫為構成的生態斑塊,充分利用山水生態格局,建設組團式、網絡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現現代文明的田園式城鎮群落。重點保護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金佛山世界自然遺產、17處市級以上風景名勝區、7處市級以上自然保護區、2處市級以上地質公園、49處市級以上森林公園、8處市級以上濕地公園。
同時,在充分利用重慶山水田園、森林綠化、歷史文脈、山城形態等特色資源的基礎上,規劃構建特色綠道交通,打造親水活動岸線,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布局,讓市民能夠真正“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據了解,重慶總規構建的特色綠道交通主要由郊野綠道、城市綠道、水上觀光、特色交通四個體系構成,形成一個巨大的“綠道網絡”。其中,郊野綠道將利用山體資源,構建登山步道;城市綠道則結合城中孤立山體和分層臺地,構建城市步行道;再結合濱水岸線,發展以游船為主的水上觀光體系;建設纜車、過江索道、垂直電梯、扶梯、登山步道等特色交通設施。
除此之外,重慶還利用城市周邊山地資源,規劃建設一批大型“郊野公園”。這些公園或將參照香港“郊野公園”模式,集綠地與綜合休憩功能于一體。
除了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在市域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重慶總規深化按照真實性、整體性、生態保護、突出地域特色、適度利用的原則,在切實做好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社會教育作用、歷史借鑒作用和科學研究作用。都市區著重完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和傳統風貌的保護與利用,城市發展新區重點開展市級以上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和利用,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應深入挖掘巴文化、三峽文化、移民文化等地域歷史文化內涵,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則應突出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特色。通過構建歷史文化遺產視覺識別系統,組織歷史文化遺產空間展示網絡,把重慶建設成為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的人文魅力之地。同時,結合都市區山水生態本底和山城歷史文化特色要素,保護重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格局和風貌,構建“三層七類”重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確保4處歷史文化街區、20個歷史文化傳統風貌區、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7處歷史文化名園、365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眾多的優秀近現代建筑、優秀鄉土建筑、抗戰遺址、古樹名木、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下文物控制帶等得到嚴格保護、科學保護。加強都市區歷史文化資源功能引導,重構歷史文化資源空間,布局山城特色文化游憩空間,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途徑,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總規深化 落實五大功能區戰略定位
事實上,重慶總規根據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進行深化,國家層面早有明確的引導。2010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就提出,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并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為此,按照重慶市委市政府關于“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重大戰略決策,重慶總規深化明確了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的發展定位。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區集中體現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政治經濟、金融創新、現代服務業中心、歷史文化功能,重點發展金融服務、國際商務、高端商貿、文化創意、都市旅游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限制發展工業,除樓宇工業外,禁止新建、擴建一般工業項目和物流項目,禁止新建、擴建生產資料、生活用品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加快推進對現有市場和工業項目的搬遷和升級改造;控制居住用地總量及居住建筑規模,降低人口密度。都市功能拓展區集中體現了國家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力和服務影響力,重點發展物流會展、倉儲配送、軟件研發、服務外包和服務貿易等服務業,建設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等支柱產業研發和總裝基地;嚴格限制一般工業項目,禁止新增、擴建和改建污染重、運輸量大、能耗高的產業項目,加快對現有環境污染重、安全風險高的工業項目進行升級、改造和搬遷;建設大型聚居區,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吸引市外人口和市內高端人才集聚。此外,重慶總規還著重考慮了都市區與鄰近城市發展新區之間的聯系,加強璧山、江津幾江——雙福、合川合陽——草街區域與都市功能拓展區在功能和產業布局、交通、市政基礎設施上的銜接,形成與都市區既密切聯系又有所區別的整體。中規院西部分院副總規劃師陳怡星認為,不同的主體功能區域在規劃上體現為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不同,這在規劃上明確了不同功能區的發展定位。
據了解,本次重慶總規深化成果,還從優化都市功能核心區、重點發展都市功能拓展區的角度出發,著重完善了都市區的區域組織功能:
一是提升產業集聚功能。充分發揮兩江新區、國家級開發區在引領全市產業升級方面的龍頭作用,加快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建設,形成東西兩條產業發展帶。東部產業帶主要是兩江新區、經開區、界石工業園等,重點發展軌道交通、汽車及新能源汽車、通用航空等高端裝備產業以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消費品工業等產業;西部產業帶主要包括西永微電子園、高新區、九龍工業園、西彭工業園,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高端鋁材等產業。
二是提升金融商務服務功能。重點發展中央商務區和悅來的金融服務和國際商務功能,加快培育由中央商務區以及悅來、照母山、觀音橋、沙坪壩、楊家坪、南坪和化龍橋等地區構成的南北商務帶,規劃了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水港片區預控離岸金融、保稅貿易等相關服務功能用地。進一步完善觀音橋、沙坪壩、楊家坪、南坪等現有城市副中心的服務職能,積極培育悅來、龍盛、西永、陶家、茶園、龍洲灣等新的城市副中心和九龍半島、禮嘉、重鋼舊址片區等商務集聚區,分擔部分市級公共服務功能。按照人口分布與公共設施布局相匹配的原則,配套發展一批組團中心。
三是提升科技創新功能。積極吸引國家級科研院所和跨國企業研發平臺入駐,促進本地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發的升級和壯大,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國家級創新基地。建設以水土——蔡家、沙坪壩學區、大學城——高新區、北碚學區為主體的環中梁山創新集群。其中,水土和蔡家地區積極建設國家級云計算中心和重大科研成果轉化基地,為國際國內研究部門及大型實驗室預留空間,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發展低密度、生態型知識城;發揮沙坪壩、北碚學區的傳統教育資源優勢,推動院校與城市的有機融合,發展中小企業創新園區,形成以文化創意、傳媒設計為核心的企業創新孵化器;依托大學城——高新區良好的基礎教育資源和信息產業優勢,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增加研發辦公用地供給,建設信息產業的企業創新孵化器;依托茶園物聯網、手機研發測試等產業基地,建設通信和信息產業研發孵化平臺。
四是提升物流貿易功能。促進物流貿易功能的優化和調整,引導都市功能核心區內物流市場有序搬遷和功能升級,在都市功能拓展區內依托保稅區和重大交通樞紐,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區域性大市場格局,支撐重慶內陸開放和輻射區域的門戶作用。完善保稅物流貿易體系,推動快遞物流公司總部和貿易總部向保稅區集聚。推動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的轉型升級,重點發展保稅貿易、免稅消費、離岸金融等服務型貿易功能,加快推進免稅消費、保稅貿易、服務外包和跨境融資創新試驗區的建設。果園港、空港、西永、團結村重點建設制造業和物流保稅體系。果園港積極爭取國家保稅港區政策,接納寸灘港轉出的保稅水港物流功能;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空港功能片區主要發展保稅航空物流服務,聚集快遞公司總部;團結村主要發展保稅鐵路物流服務功能;西永綜合保稅區主要發展保稅制造功能。
五是提升文化交往功能。使旅游業成為都市區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重點發展觀光游、文化游、體驗游、休閑度假游等四大系列旅游。充分利用周邊地區的風景資源,形成以都市區為中心、交通干道為軸線、市域內外相結合的多條主干旅游線及輔助旅游線。在保護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都市區文化和景觀資源價值,構建依山傍水的文化交往空間體系,作為承載國際國內賽事盛會和區域性休閑娛樂功能的空間載體。重點在渝中半島、磁器口、南坪、九龍半島、重鋼舊址、釣魚嘴、唐家沱、悅來、北碚等地區布局文化創意和文化消費功能,建設各級各類文化場館和博覽設施。發揮中梁山、銅鑼山、縉云山、明月山及樵坪山、寨山坪等大型城中山體的休閑游憩功能,預留主題公園用地及承辦國際性重大活動用地。
六是優化交通等基礎設施布局。在現有規劃格局的基礎上,對外優化鐵路和高速公路聯絡線,加強五大功能區域之間的交通聯系,規劃新增白市驛、井口、土主、陶家隧道,拓寬改造中梁山、大學城隧道,增強都市區向城市發展新區的通行能力。對內全面落實公交優先和交通引導城市發展的策略,提升快速路和主干道通行能力,完善各城市組團道路系統,增強片區之間的通行能力和組團內部的通行效率,建設都市區內網絡化交通系統。
深化完善城市職能 讓山城輻射力更強
按照黨的十八大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隨著將長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長江經濟帶的開發開放正成為我國新一輪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重心。李克強總理近期在重慶考察時提出新要求,重慶據此謀劃在更大的區域內做好對內對外開放,進一步強化作為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對區域的集聚輻射服務功能。因此,重慶總規在本次城市職能深化中增加了“西部開發開放的重要戰略支撐”、“長江經濟帶的西部中心樞紐”以及“長江航運中心”等重要定位。
另一方面,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了新型城鎮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以及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鎮建設水平和加強對城鎮化的管理等主要任務,并特別強調要根據區域自然條件,科學設置開發強度,劃定城市開發邊界。這就要求重慶必須按照城鎮化發展趨勢,進一步完善城鎮統籌規劃內容,強化規劃強制性內容的剛性,明確空間管制要求,突出城鄉總體規劃的重點。
為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重慶總規深化立足重慶“直轄體制、省域面積,城鄉區域差異大”的特殊市情,對市域城鎮體系布局作了完善。落實了五大功能區發展戰略,構建“一區兩群”城鎮發展格局。“一區”即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范圍;“兩群”則是“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城鎮組成“渝東北城鎮群”、“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的城鎮組成“渝東南城鎮群”。“一區兩群”城鎮發展格局
體現了重慶直轄市體制中等省構架的特殊市情和因地制宜的區域差異化發展思路,進一步落實了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將使社會、經濟與環境更加協調,使全市城鎮化布局空間得到持續優化。由此在城鎮體系方面,由原來規劃形成1個特大城市、6個大城市、25個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個左右小城鎮的城鎮體系,簡化為1個市域中心城市、2個區域性中心城市、27個區縣城、500個左右小城鎮。
毫無疑問,在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指引下,重慶總規深化成果優化了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總體框架和空間布局,明確了差異化的區域規劃指引,將為五大功能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新的重要支撐。重慶總規深化通過提升城市服務功能、突出美麗山水格局、傳承歷史文脈,將推動重慶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重慶大巴山發現大面積野生珙桐群落
植物學專家日前在重慶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大面積野生珙桐群落。這也是城口縣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首次發現大面積野生珙桐群落。【詳細】
重慶銅鑼山國家礦山遺址公園 “桃心”水坑
位于重慶渝北區石船鎮內的銅鑼山國家礦山遺址公園,是當地政府將上世紀70年代采石留下的礦坑、懸崖絕壁打造而成的。【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