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報告發布 北京退居第二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今天發布的“生態文明綠皮書”《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2014)》指出,我國整體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保持上升趨勢,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在加大。各省生態文明指數2014年排名顯示,海南得分最高(93.27),河北得分最低(65.85),北京得分首次退居第二。而在2010—2013年的報告中,北京的排名均為第一。報告分析稱,環境質量排名相對落后,成為北京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
我國整體生態文明建設呈上升趨勢
報告指出,我國整體生態文明建設呈上升趨勢,年度進步指數為2.92%。除了受社會發展強力推動外,反映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關系的協調發展能力也穩步提升4.72%。
但國際比較顯示,我國生態文明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在擴大。隨著國內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經濟差距日益縮小,但生態、環境等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卻仍在拉大。根據測算,在105個樣本國家中,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位列倒數第二。當前,全國整體環境質量形勢依然嚴峻,部分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短板問題突出,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環境代價過高。
報告指出,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港澳臺)的生態文明建設可歸納為均衡發展型、社會發達型、生態優勢型、相對均衡型、環境優勢型和低度均衡型6種類型。從整體來看,東北及沿海地區生態活力較高,但環境質量優良的省份屈指可數。在社會發展受經濟水平強勢制約的情況下,報告建議,各省應從自身類型特點出發,結合自身具體條件,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抓住社會與自然相互協調程度提升大有可為的機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大核心領域進步不均衡
報告指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大核心領域——生態活力、環境質量、社會發展、協調程度都有所進步,但進步尚不均衡。其中,社會發展進步顯著,仍是推動我國整體生態文明建設進步的主要因素;體現我國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關系的絕對協調發展能力穩步提升;而生態活力的增加和環境質量的改善較小,變化率都在1%以內,這也是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取得進步感受不明顯的根源所在。去除社會發展的進步,僅考慮生態活力、環境質量和協調程度的綠色生態文明進步指數為1.88%。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質量在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因此,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還很艱巨,不能盲目樂觀。
為此,報告建議,應更加重視和加強頂層設計;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揚長補短;更加重視協調程度的好轉。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應當樹立“生態立國”理念,落實主體功能區劃,確保經濟、生態雙贏,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完善數據統計發布等。
各地生態文明指數得分差異顯著
報告研究數據顯示,各省區市在生態文明指數得分上的差異仍然比較顯著。
其中,獲得最高分的海南,在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其在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投入量依舊較大,通過減少化學品投入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風險壓力明顯;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城鄉環境的任務依然存在。報告指出,海南下一步重點應是加大COD減排、氨氮減排等工作力度。
北京的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其中,社會發展已成為北京生態文明建設的絕對優勢,而由于起點較高,其進步程度相對緩慢。另外,環境質量排名相對落后,成為北京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除地表水體質量外,其他指標基本位于全國中游或中下游水平,尤其是環境空氣質量、化肥施用超標量等指標明顯落后于其他絕大部分省市。報告指出,有效實施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和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措施,是未來推動北京生態文明水平不斷提高的方向和著力點,而環境污染治理投入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環境質量的緩解與改善,最終會影響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匹配程度。
本年度的評價,河北生態文明指數得分為65.85分,排名全國第31位。報告指出,總體而言,河北在生態活力、環境質量、社會發展和協調程度四方面均居全國下游水平,生態文明建設的類型屬于低度均衡型。
與此同時,中西部的河北、寧夏、河南、安徽、湖北、甘肅、陜西、山西等重工業大省、農業大省、能源大省,受總體自然資源稟賦較差和產業布局的雙重影響,排名一直相對靠后。報告指出,這些省份需要重點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國家也應加強對這些省份的補償,改觀其艱難的生態文明建設局面。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
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部署,充分發揮環境標準體系對于陜西省經濟產業的引導作用及其對于環境管理的支撐作用,6月4日上午,陜西省環保廳、省質監局聯合召開陜西【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