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亞洲都市景觀獎頒獎典禮舉行(附獲獎作品展示)
2014年11月18日,由聯合國人居署亞太辦事處、亞洲人居環境協會、福岡亞洲都市研究所、亞洲景觀設計學會聯合主辦的“2014亞洲都市景觀獎頒獎禮暨經驗介紹交流會”在日本福岡市舉行。聯合國人居署亞太辦事處主任深澤良信先生、亞洲人居環境協會主席劉興達先生、福岡亞洲都市研究所理事長安浦寬人先生、亞洲景觀設計學會名譽會長佐藤優先生、福岡市副市長中園政直先生、中國駐福岡總領事館副總領事張梅女士、韓國釜山廣域市中區區長KIM Eunsook女士、中國銀川市副市長代榮民先生、韓國群山市市長MOON Dongshin先生、日本姬路市副市長寺前實先生、日本竹田市副市長野田良輔先生、孟加拉國邁門辛市市長Ikramul Haq Titu先生等100多位來自日本、中國、韓國、尼泊爾、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地方政要、國際組織代表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出席了本年度頒獎盛典。
“亞洲都市景觀獎”評審委員會依據該獎項2014年的主題——“可持續景觀營造幸福未來”,從眾多申報城市或項目中,評定出中國、日本、韓國、尼泊爾等4個國家的9個城市或項目獲得“2014亞洲都市景觀獎”稱號。另有來自日本、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的3個城市或項目獲得了評委會鼓勵獎。
可持續景觀的營造
亞洲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正處于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城市在演進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應被更多發展中的城市管理者、設計者、實施者所了解、汲取。在經濟增長率持續攀升的同時,亞洲同樣面臨著經濟發展方式亟待轉型和升級的挑戰。作為未來競爭的基本單位,越來越多資源枯竭的城市、災難重創的城市、生活環境惡劣的城市、經濟產業凋敝的城市、文化迷失的山寨城市等皆面臨著可持續發展之困,營造幸福之難。
聯合國人居署亞太辦事處主任深澤良信先生在發言中指出,“‘可持續發展’與‘幸福’皆是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關注的詞匯,但如何可持續?什么是幸福?在不同的國家,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人心中都有著不同的詮釋。‘亞洲都市景觀獎’設立目的之一就是要在這些不同之中,倡導、遴選出一系列共同的、可借鑒的、可執行的標準與經驗,供亞洲城市間分享、發揚。”
據了解,在過往5年的“亞洲都市景觀獎”評選中,無論從獲獎國家、城市發展階段、景觀營造類型上都出現了持續的增長。“亞洲都市景觀獎”自2010創設的5年間,有來自日本、韓國、中國(包括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和尼泊爾,共12個國家和地區的48個城市或項目獲此殊榮。在這些城市和項目中,有城市類,如2014年中國銀川市;有自然環境類,如2011年中國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2013年日本關門海峽兩岸景觀整治工程;有歷史傳承類,如2011年中國北京南鑼鼓巷、2012年韓國城北洞歷史文化區建設;有公園類,如2010年中國香港牛池灣公園、2013年印度尼西亞Bungkul公園整修項目;有住宅類,2011年日本花園城市舞多聞“Mitsuyike”項目、2012年韓國甘川文化村;有項目類,如2012年日本鹿兒島市電車軌道綠化項目;有活動類:2013年日本松江“幸運雨滴”旅游發展項目、2014年韓國釜山圣誕樹文化節等。項目種類幾乎涵蓋了城市景觀的各個部分,也詮釋了“亞洲都市景觀獎”所倡導的可持續景觀營造不應該僅僅是簡單的、傳統意義上的景觀營造或者小品造景。“它所涵蓋的內容更加廣泛,是將城市的建筑物、構筑物、標識廣告、水體、公園、山林、還有城市主體——人的活動等融為一體,并依據五條基本評審標準綜合考慮的價值評判體系,”亞洲人居環境協會主席劉興達先生介紹到。
亞洲各國的范本
“由于各個國家或地區發展階段、發展方式、類型的不同,并不能簡單的橫向比較孰優孰劣,或依據個人、民族的喜好進行評定。每個國家的發展、法律、民俗都各不相同,因此我們需要站在亞洲的角度,在了解、理解當地文化、歷史、發展等特點的基礎上,評選出本年度的獲獎城市。”“亞洲都市景觀獎”專家評審委員會主任、九州大學副校長佐藤優先生表示,“今年作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景觀模式的探索者,從亞洲各國中脫穎而出的9個城市或項目代表了各自國家、區域發展的典型。”
中國區獲獎的三個城市代表著目前中國不同區域、階段可持續發展的現狀。烏鎮——來自中國最發達之一的長三角,其曾經引領中國古鎮保護與開發一個時代的“烏鎮模式”已經逐步升級到更大區域資源整合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的“景區全域化”戰略,即“新烏鎮模式”;銀川——中國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改造、人居環境改善的代表城市,雖然素有“塞上湖城,西北水鄉”之稱,但歷史的變遷、城市化的邁進也曾讓其失去了往日的璀璨;而中國西南山區生態發展模式的探索之地——貴州鰼部生態文化度假區,在汲取東部經濟高速發展、生態環境惡化教訓的基礎上,從生態研究入手,開創性的采用生態監測系統指導城市建設,正在逐步建立的符合鰼部地域發展的生態建設導則,必將成為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
來自韓國、日本、尼泊爾的六個“亞洲都市景觀獎”獲獎項目大致可分成三種類型:
活動類:釜山圣誕樹文化節(韓國)、巴格馬蒂河清掃活動(尼泊爾);
歷史傳承類:群山近代文化項目(韓國)、以傳承給下一代為目的人類文化遺產姬路城的保護整修和城市建設(日本);
項目類:博多站地區的協同改造項目(日本)、東日本大地震災后復興的象征“三陸鐵路”(日本)。
日本福岡亞洲都市研究所副理事長副島廣已先生在談到對中國區獲獎城市的評價時指出:“由于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不同,其它國家獲獎城市從民眾對于項目的參與度、認知度上要高于中國區獲獎城市;從對本地區的影響力、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則與中國區獲獎城市效果相當;從示范效應來說則中國區獲獎城市優于亞洲其它的獲獎城市。而且應該看到亞洲其它國家部分獲獎城市所從事的工作,在中國一些地區已經完成。從5年來中國區獲獎城市看,目前中國區的獲獎類型基本以城市或城市中的項目為主,希望今后能看到中國區有更多類型的城市景觀營造案例獲此殊榮。”
“我們一直關注到城市或項目本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示范效應和推廣價值,因此在今年的評選中新增設了評委會鼓勵獎,專門針對那些待完善、提高工作,可以進一步促進該地區可持續都市景觀建設的城市或項目。”聯合國人居署亞太辦事處主任深澤良信先生介紹到,“因此,我們授予了獨立廣場改造工程(斯里蘭卡)、邁門辛市戰略性城市發展規劃(孟加拉國國)、竹田地區街道環境整頓計劃(日本)評委會鼓勵獎”。
第一個五年過去了,通過“亞洲都市景觀獎”的評選,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城市建設的參與者、城市中的民眾了解到了城市發展階段及發展方向所面臨和應當解決的問題,增加了民眾對各自城市的認知度、認同感。通過可持續的景觀營造創造美好的幸福未來,向著“綠色亞洲·美麗都市”的夢想不斷邁進。期待更多的亞洲國家、城市、項目、活動參與到“亞洲都市景觀獎”選拔活動中,期待著更多的中國優秀景觀營造佳作代表中國呈現在世人面前。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廣東佛山全球征集啟動區城市設計方案
佛山市國土資源和城鄉規劃局網站近日發布國際競賽公告,面向全球征集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啟動區城市設計方案,公告還披露了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規劃范圍以及項目情況。【詳細】
河南城市設計有了指導規則
11月20日,記者從(河南)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獲悉,《河南省城市設計導則(試行)》已經正式發布,這標志著我省城市、縣城規劃區內城市設計的編制、審批和實施有了指導規則。【詳細】
2019北京國際設計周主賓城市確定為墨西哥城
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21日發布消息稱,墨西哥城近日正式受邀成為2019北京國際設計周的主賓城市,設計周由此迎來創辦以來首個來自美洲大陸的主賓城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