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動天津:守護生態紅線
美麗的海河從天津市區蜿蜒流過,綠色裝點著兩岸。道路、鐵道兩旁林帶,猶如巨龍游向天邊,鑲嵌在林帶里的,是成片的林木。
曾幾何時,天津的林木綠化率僅0.3%!憑著一股精神和干勁,天津人在占全市國土面積70%的鹽堿地上,造林374萬畝,林木綠化率達23%。“鹽堿地治理,濕地保護和法制保障,是綠化的關鍵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孫春蘭說。
培育新土源改良鹽堿地
上千年的曬鹽史,土壤含鹽堿量超過植物極限承受能力的10倍。外國專家曾評價濱海新區:“這里根本不具備綠色植物生長的條件。”
向鹽堿地要綠,談何容易。建設者頂著寒風酷暑,挖開一道道深溝,敷設一條條“盲管”,鋪上一層層砂石和新土層,一干就是30個春秋。
“用傳統的客土改良,不但無法根治鹽堿地,還會毀掉一大批良田。”土壤專家、天津農科院土壤研究所原所長毛建華說:“這些年我們利用港口清淤后產生的淤泥、粉煤灰和砂石料,通過合理配比、培肥,形成了適宜植物生長的新土源。”
“改良后的土壤,已經達到種植園林的技術要求,成活率在97%以上。”泰達園林的高級工程師楊永利說。目前,天津濱海新區的鹽堿地治理技術,在全國打出了名聲。
郊區大濕地提高城區“肺活量”
從天津市區向東行駛,蒼茫的水域和搖曳的蘆葦迎面撲來,這就是世界三大古海岸濕地之一的寧河縣七里海濕地。輕吸一口氣,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是中心城區的25至60倍,這片緊鄰城區的濕地提升了天津的“肺活量”。近幾年,天津已建成的七里海、北大港、團泊洼和大黃堡四大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近9萬公頃。
然而在幾年前,七里海濕地附近的23個村莊,還各自為戰,用堤埝把七里海分成數十塊,切割得七零八落,加劇著濕地干涸的速度。為重現萬畝蘆花、鷗鷺翔集的景觀,寧河縣年初啟動了撤除養魚圍堤和移民搬遷兩大工程,居住在濕地保護區核心區的10余萬村民告別了家園。
為保護村民利益,寧河縣在緩沖區域建成兩個市級示范工業園區,安排移民就業。憑借巨大的環境優勢,園區成為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重要項目“未來科技城”的組成部分。
讓法律護航山長青水長綠
綠化是“三分種、七分管”。如何管?以法制作保障,綠色才能保得住。
一年來,天津先后通過綠化條例等一批法規條例,初步形成了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體系。去年11月,天津市首例污染環境犯罪案件判決。此后天津市法院陸續受理環境污染類刑事案件43件,截至今年7月,已審結38件,處理犯罪嫌疑人71人,判處罰金總額達240余萬元。
今年初,天津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征求對《天津市生態用地保護紅線劃定方案》的意見和建議,并經由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確定了山、河、湖、濕地、公園、林帶六大生態用地保護類型。天津還在全國首次以法律形式劃定永久性生態保護區域,2980平方公里的面積占天津市域國土面積的1/4,其中的紅線區內禁止一切與保護無關的建設活動。生態保護區域有明確的保護界限、功能定位及管控要求,天津護綠有法可依。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天津建濕地生態補償制度 土地每畝年補500元
為更好地保護濕地,天津將建濕地生態補償制度,生態補償范圍包括國家級和地方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實施退耕還濕、退漁還濕工程流轉集體土地,實施生態移民,以及對濕地自然保護區實施生態補水的補償。【詳細】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