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4.6億開建城子崖考古遺址公園(圖)
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龍山文化“地下氣象萬千,地上一無所有”的局面有望成歷史,13日,記者在章丘市龍山文化考古挖掘現場看到,山東省考古所副所長孫波帶著他12人的考古隊伍,正在探方中尋覓史前時代龍山文化的印記。
“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部分,此次龍山文化挖掘以章丘龍山為中心,考證方圓百公里內的古聚落布局和演變發展。”孫波介紹,去年進行的城子崖遺址中部及北段探溝發掘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正在發掘的遺址南城墻遺跡,將作為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展示的重要內容之一。
去年9月,投資1500萬元改造提升后的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更名為龍山文化博物館,并免費向社會開放。“從博物館正門穿越時光隧道到達序廳,依次看到龍山破曉西河、小荊山遺址、文明之星城子崖遺址與龍山文化、考古圣地城子崖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濟南尋根東平陵城及結束語展廳等6個部分,內部展陳時間跨度約6000年,龍山文化按時間順序一覽無余。”博物館館長田繼寶表示。
為改變龍山文化“地下氣象萬千,地上一無所有”的局面,今年5月,章丘市正式啟動了集保護、展示、教育、休閑、體驗為一體的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建成后,市民可體驗刀耕火種的史前人類生活方式,真切感受龍山文化的厚重底蘊。在加強文物保護的同時,還將展現四千年前黃河中下游流域人類生活的絢麗畫卷。
據了解,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總面積132.3萬平方米,投資4.6億元,總體分區包括遺址展示區(遺址外環);管理服務區(城子崖博物館東側);預留區(遺址本體周圍約10米范圍);博物館展示區(原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所在區域);濱河遺址風貌區;陶藝展示區(遺址東側);農耕區(遺址南側)。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為將來更加深入地研究、探索和解讀龍山文化提供了成功的生態文化保護范本。
據章丘市文廣新局有關工作人員介紹,今年開始打造的遺址公園不是要去保護一個點,而是要去保護一個片區,去保護一種遺址的文化形態。記者了解到,龍山文化遺址公園建設于2013年12月通過國家文物局立項,進入國家第二批考古遺址公園名單。遺址公園建設周期為12年,將進一步展示章丘龍山文化內涵,延續城市文脈。
章丘多種措施 傳承龍山文化
傳承龍山文化,章丘硬件設施、科學研究一起抓。今年10月19日,龍山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龍山文化研討會在章丘召開,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專門研究龍山文化的學術組織。來自全國的41位專家學者齊聚章丘,圍繞龍山文化遺址的保護和利用,龍山時代遺址博物館及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運行及管理經驗交流等議題展開討論。這意味著龍山文化研究有了一個規范、官方、權威的科研組織。此外,章丘市還制定了《龍山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積極爭創省級龍山文化生態保護區,目前已經通過專家評審。
承接龍山文脈,留住鄉村記憶。今年,章丘啟動實施了“鄉村記憶”工程,通過搶救和保護文物古建筑,實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從現有鄉村層面和城鎮建設中,制定具體規劃。其中,改造提升后的朱家峪就是典型范例,“江北第一古村”新面貌呈現,將文化具象化,闖關東體驗館、八大作坊等各種體驗項目,讓民眾置身其中體驗奧秘,尋根溯源感受文化。4月份,章丘市又聯合濟南市考古所對埠村、普集、文祖、相公莊等鎮街的古建筑進行集中調研踏勘,制定出全市古建筑維修方案,并由市財政出資1200萬元啟動了古建筑維修工程。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來二連恐龍遺址公園一起研究古生物吧!
4A級旅游景區,位于二連浩特市區東北9公里處的額仁諾爾鹽池一帶,是內蒙古最早載入國際古生物史冊的恐龍化石產地,園內陸續發現盤足龍、鴨嘴龍、似鳥龍、甲龍、角龍化石十余種,發現恐龍蛋化石在世界上尚屬首次,證實了恐【詳細】
重慶銅鑼山國家礦山遺址公園 “桃心”水坑
位于重慶渝北區石船鎮內的銅鑼山國家礦山遺址公園,是當地政府將上世紀70年代采石留下的礦坑、懸崖絕壁打造而成的。【詳細】
鄭州:以生態綠化方式讓古遺“活”起來
鄭州市生態保遺工作推進會在新鄭召開。鄭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市生態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楊福平出席會議。鄭州市財政局、文物局、各縣市區、管委會生態保遺工程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