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構筑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11月6日,我市召開生態文明建設大會,印發了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碧水青山、綠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諧宜居的生態文明城市的目標,對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意見》主體內容包括9部分、共35條,歸納起來,有三個版塊:一是總體要求,包括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二是主要任務,包括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加快生態環保法治建設、加強生態環保制度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和保障機制、培育和繁榮生態文化等七個方面;三是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等。
林業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肩負更光榮艱巨的使命
《意見》用大量篇幅對林業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賦予林業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更加重要的地位,林業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肩負更光榮艱巨的使命。
一是劃定林業生態紅線。《意見》明確,到2020年,全市林地面積不低于6300萬畝,森林面積不低于5600萬畝。劃定全市林地和森林兩條紅線。并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嚴格的分級分類管控,形成復合型、立體化、網絡式的空間格局。嚴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好水面、濕地、林地、草坡等綠色空間。保護好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和大巴山、華鎣山、武陵山、大婁山等自然山體生態屏障圈,建設長江、嘉陵江、烏江三大水系生態涵養帶和以高速公路、國省道為主體的綠廊系統,形成市域生態空間格局整體架構。保護好城鎮周邊山水林田園等多元自然開敞空間,有效分隔城鎮,嚴控城市無序擴張,嚴禁違法占地和違規建設,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保護好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重要生態功能區,保留永久生態空間。
二是發展特色林業產業。《意見》強調,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特色林業產業,建設森林旅游、苗木花卉等林業產業基地。發展生態旅游業,推進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打造長江三峽和渝東南武陵山著名生態旅游品牌。強化森林經營,增加森林蓄積量和碳匯量。
三是加強林業生態保護與修復。《意見》指出,要“加強林地、森林、濕地保護,提升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設質量和管護水平。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積極防治有害生物。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加強封山育林和森林撫育經營,開展林相改造,提升林分質量。開展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監測與評價。加強水土流失預防和綜合治理,推進三峽庫區消落區和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加強礦山、水能、林業、濕地、旅游等資源開發的生態保護和修復。”
四是加強林業防災體系建設。積極應對極端氣候變化等自然災害,提高農業、森林、濕地和其他生態系統等領域適應氣候變化水平。構建氣象、地質、水利、地震、林業等防災減災與生態環境風險應急處置一體的防控體系。保障生態環境安全。
五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加快制定、修訂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綠化、城市園林綠化、資源能源節約等重點領域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完善地方標準,形成較為完備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
六是深化林業改革。《意見》明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明確各類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邊界,落實用途管制。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林木采伐管理改革、探索建立國家公園建設體制,開展國家公園建設試點;健全多元投入機制,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市和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落實生態保護補償資金,重點用于保護生態環境和改善民生;引入市場化機制,培育壯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碳金融;完善環境經濟政策,落實資源能源節約和生態環保稅收優惠政策,探索建立再生資源“押金—退款”制度,建立完善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機制等。
七是培育林業生態文化。意見明確“培育特色生態文化”,加強重慶特有山水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建設渝東南和長江三峽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國家級生態文化公園。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加快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以生態區縣、鎮、村建設為載體,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加快建成一批生態文明示范區縣、村鎮和生態工業園區。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