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城市":未來之城還是云中夢想
城市的發展是否集中取決于人口的發展、資源的配置與城市管理的理念與發展定位等方面。根據目前的發展推斷,由于城市人口密度越來越高,城市土地越來越少,城市內的建筑容積率也將越來越大,因此城市功能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今年年初,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牽頭舉辦了深圳灣“超級城市”國際競賽。這場比拼建立在將深圳打造成為世界級中心城市基礎上。
根據最新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環深圳灣地區將成為深港都市圈最重要的城市地區,成為激發深圳躋身全球一流城市的能量起點,由西至東布局了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后海商務區和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
這就決定了深圳灣將以各行業門類產業鏈最頂端的總部辦公為主導,輔以國際會議、展覽、文化傳播等功能,類似拉德芳斯之于巴黎、金絲雀碼頭之于倫敦的地位,是深圳著力打造的世界級城市中心。
超級總部由“1個云城市中心+2個特色頂級街區+N個立體城市組團”作為整體結構,其中“云城市中心”作為超級總部的功能核心、生態核心、智慧核心、活力核心,是建設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設先導區。
這也是深圳灣“超級城市”國際競賽的起點。
脫穎而出的
競賽評委之一、美國南加州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馬清運曾在媒體上表示,“超級城市”35.2公頃面積一體性規劃,世所罕見;“超級城市”需要超棒設計,在深圳灣這樣一個特殊的區域,要體現人與自然、城市與人的和諧共處。
盡管第一名空缺,但是在組委會收到的124份設計樣稿中,一個名為的設計最終脫穎而出。
這個看起來橫縱相連、錯落有致的建筑物,包含了綠色、緊湊、三維社區的理念。參與設計的中營都市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師何宜菁曾這樣評價:“我們的方案能夠打造一種空間,能夠讓人們離天空近一點、離海洋環境近一點、離綠色環境近一點、離朋友近一點。”
而這個龐然大物不僅集中了城市便捷的功能,更是將綠色生態理念融入其中。這里有一系列完整的生態系統與能源計劃,透過自然界中的雨水、太陽、風力,和人工種植的藻類來供給能量,把社區對外來的依賴降到最低,同時在城市中規劃避難場所與糧食生產的基地,確保在危機之時還能維持城市的正常運作。
設計師在的核心筒中間布置了大量的中空空間,像氣泡或者像空中的胡同,中間是串聯的,目的是供IT業、商業、休閑和文化使用。所有這些區域都和一個大型公園相連,目的是鼓勵一個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該項目的提出可能主要考慮城市人口、環境、交通與土地利用等方面之間的權衡。”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范宏武向記者解釋道,“我個人認為,城市建筑的發展與城市未來的環境、交通與生態系統密切相關,未來建筑發展的趨勢應該是在為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安全、舒適、健康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同時,應與所在的城市氣候、環境、能源等條件相融合,且秉承當地文化的一種表達。從這個角度來看,云中城市屬于人類探索未來建筑建設的一種嘗試。”
未來城市什么樣
不僅的設計思路是集中的、綠色環保的,其他設計稿件也多是高聳入云的建筑物,功能集中。這是否代表著未來城市的建筑趨勢?
規劃設計中,深圳灣超級城市其中一棟680米高的主樓將成為深圳未來的最高建筑。當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子塔在“9·11”事件中轟然倒塌之后,人們開始反思摩天樓的弊端。超級城市這個項目可以探索一種未來超高密度城市空間的新類型。
此次評審會的評委之一,深圳市規土委城市設計處處長張宇星也在競賽之初強調,“超級城市”的設計,要注意克服目前世界各種超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比如城市的割裂、很多CBD功能單一僵化、空間被汽車占領、喪失步行空間、生態資源缺乏等。
在專家眼中,把基礎設施和功能空間緊湊地結合在一起,只需要步行其間,就可以進行工作、休閑、娛樂購物,社交和藝術活動,有益于下一代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城市的發展是否集中取決于人口的發展、資源的配置與城市管理的理念與發展定位等方面。根據目前的發展推斷,由于城市人口密度越來越高,城市土地越來越少,城市內的建筑容積率也將越來越大,因此城市功能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范宏武認為。
“根據目前的資料,云中漫步將城市的不同功能集中在一個超大規模的建筑中,根據其占地170公頃推算,約為邊長為1300米的方形區域,這樣做的好處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可以容納更多的人,能源資源的供應與利用也可做到精細化管理,有利于城市能效水平的提高。”范宏武說。
然而,城市功能過于集中也存在弊病。“那就是該項目建成后對周邊微氣候的影響問題、建筑的交通問題、建筑內部環境質量問題以及運行安全問題等。”范宏武表示。
建筑要順勢而為
德國弗萊堡的建筑大師沃爾夫岡·弗雷曾經說過,建筑師設計房屋時,應該找到最合適的方案,而最貴的并非一定就是最好的。
對于這一點,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照明規劃設計中心主任朱榮遠也表示贊同:“建筑應該要順勢而為,沒有設計的好壞,只有是否合適當地環境。”
范宏武也認為,城市發展應該集中到何種程度應與該城市的功能定位密切相關,也就是說應根據該城市的具體情況決定其集中度,并非集中度越高越好。“立體城市對于高密度人口聚集區是很可能出現的,這是由當地需求決定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未來的城市就是如此。”朱榮遠表示,“還得看當地需求才能平衡。”
“對我來講,作為可持續建筑研究者來說,除了建筑的視覺效果外,我更關注建筑的綠色功能。中國人強調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協同關系,只要建筑設計能夠充分尊重自然,倡導文化,在提供舒適健康的建筑環境的同時,擁有更高的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更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就是好的設計。”范宏武說。
當然,作為設計比賽,深圳灣“超級城市”國際競賽的參賽作品,更多地體現了未來城市的概念。用朱榮遠的話說就是“可視方式的集合”。
而這種方式也恰恰為未來城市發展帶來了火花,馬清運在6月15日的一次論壇上表示,深圳一直是中國都市化發展的先驅,能夠組織未來“超級城市”這樣的競賽非常有激情、有意義。他還表示,這是一個非常難的題目,但是我們一直在勇敢地追求未來。他說:“未來不是永遠在那兒等著你走進去,是我們每個人一塊創造的未來,否則就沒有未來。”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
鄭曉笛: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別研究員鄭曉笛發表題為《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棕地再生的五個層級》的主題演講,從全球、區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