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 生態衰則文明衰
黨和政府始終重視生態建設
由于清中期以來人口激增,加上西方殖民者的掠奪和戰爭毀林等因素,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為改變這種生態和經濟兩方面都積貧積弱的狀態,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各界人士制定的《共同綱領》第三十四條專門規定:“保護森林,并有計劃的發展林業。”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天上的空氣,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寶藏,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同年,毛澤東發出了“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的號召。我國開始了“全民義務植樹12年綠化運動”,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規格種起樹來,實行綠化。1958年,他又要求“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都綠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自然面貌要改變過來。”同時指出,“要發展林業,林業是個很了不起的事業。同志們,你們不要看不起林業。”周恩來總理1959年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全國林業勞模馬永順同志時專門叮囑道:“你們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支援國家建設,同時還要多造林,實現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改革開放伊始,1979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的決議。1981年夏的長江、黃河流域罕見洪災,引發鄧小平同志的思考,一場持續至今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由此拉開。1997年8月5日,江澤民同志在姜春云《關于陜北地區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的調查報告》上批示道:“歷史遺留下來的這種惡劣的生態環境,要靠我們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齊心協力地大抓植樹造林,綠化荒漠,建設生態農業去加以根本的改觀。經過一代一代人長期地、持續地奮斗,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應該是可以實現的。”2003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提出“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這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中首次明確肯定和使用“生態文明”這一概念。2009年6月召開的中央林業工作會議,確立了林業的“四個地位”—林業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林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基礎地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2011年9月6日,胡錦濤同志在首屆亞太經合組織林業部長級會議上指出:“中國高度重視林業建設,把發展林業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重大舉措、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
發展生態林業建設美麗中國
林業兼有生態建設保護的主體功能和綠色生產的經濟功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林業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
根據今年2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國森林覆蓋率已達21.63%,森林蓄積增加到151.37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分別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六位,人工林面積保持世界首位。隨著森林總量增加、質量提高和結構改善,森林生態功能進一步增強。全國森林總碳儲量達84.27億噸;年涵養水源量5807億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億噸,年保肥量4.30億噸,年吸收污染物量0.38億噸,年滯塵量58.45億噸。同時,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在2013年達到4.73萬億元,是2006年的4.4倍。這充分表明森林在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綠色發展、營造宜居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近年來植樹造林成效明顯,但我國“自然資源和自然稟賦不均衡”,“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相對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對于人民群眾對良好環境的期盼,我國森林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夠”。因此,“要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創新林業治理體系,充分調動各方面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穩步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態功能,為建設美麗中國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
可喜的是,根據新時期中央賦予林業的歷史使命和人民對于林業功效的期待,全國林業系統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觀,確立了“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總目標,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總任務,以全面深化林業改革為總動力”的林業工作總體思路,提出了著力構建國土生態空間規劃體系、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體系、生態產品生產體系、支持生態建設的政策體系、維護生態安全的制度體系和生態文化體系等六大體系,全面提升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水平,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