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建設中消失的老地名
城市規劃還需參考文史
吳葆璋至今記得,當年云南師范大學外語學院一名來自美國的外教,武成路改造時天天守在路上,“我們不要的磚瓦,她當做寶貝,5美元就買了一大堆古典的建筑裝飾、工藝品,后來回國的時候收集了兩大箱運走,到了美國做展覽。”吳葆璋想起那名外教得意的神情,內心有說不出的復雜。
著名作家、民俗專家馮驥才在《地名的意義》一文中說:地名有著和生命一樣豐富和深刻的含意。一個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誕生。地名中潛在一種凝聚力、親和力,還有復雜的情感。地名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種牽動鄉土情懷的稱謂。
地名是城市的鑰匙,不同時期的地名聯系起來就開啟了城市這把鎖。然后走進城市里,看著一個個地名,人們自然而然地了解其歷史淵源、時代變遷、民俗風情、風格特征。那些含蓄雋永的地名,無疑為城市添光增色。
昆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所以榜上有名,就是因為有著歷史積淀。歷史文化名城不應該是一個空洞的稱號,應該是由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符號所構成的。作為非物質文化的地名,它與物質文化緊緊聯系在一起,背后藏著歷史淵源和動人故事。如果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老街巷、老建筑等消失了,因此而生的特色地名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義。所以,地名保護和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應同時進行。
“現在很多歷史遺跡都沒有了,我們甚至自嘲干脆申請取消稱號算了。在漫長的歷史中,我們很多老街都保留著,然而,卻在上世紀90年代之后極短的時間內消失了。”吳葆璋以1999年世博會前的昆明城改造為例,“少數領導在思想上沒有充分的準備,就開始大拆大建,摧枯拉朽地進行建設,房子拆了,路名也變了。一些歸國華僑回到昆明說這以前沒有人民路啊。領導們后來緩過神的時候,完了。”
說起消失的地名,吳葆璋痛心疾首,大拆大建的城市擴張之后,老房子沒了,名字也消失了,“這是對歷史的斬盡殺絕,當時的一些官員追求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效應。就比如長春路和武成路,城市管理者簡簡單單將這兩條路冠之以人民中路,表現出他們的一種無知,這是對文化的一種毀滅。”
當然,城市不可能一成不變,昆明從古至今都在變化,不論是整個城市的布局,或是地名,都烙印著時代的印記,但是如何改造,是一個課題。
吳葆璋建議,今后的城市規劃和城市改造需要傾聽文史專家的聲音,“昆明市的城市改造規劃方面基本上不請文史方面的專家,只請建筑設計、道路規劃方面的專家。我認為,搞建筑規劃設計的專家,設計的都是具有全國共性的建筑,沒有這個城市的特點。不單單是在昆明,在全國都這樣,這是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存在的問題。”
吳葆璋說,有文史專家的加入,在前期的設計過程中,歷史文化民族性的東西才可能得以體現和保存,畢竟術業有專攻。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