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發布
中國哪座城市是“步行天堂”?又有哪些城市“離了私家車就不能活”?
《中國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昨日發布,在全國東、中、西部35個被選中的城市里,香港被評為“步行天堂”,上海等4個城市緊隨其后被評為“非常適宜步行”城市。《評價》表示,在適宜步行的城市中,市民絕大多數日常活動可通過步行和公共交通完成,而在不適宜步行城市中,人們出行則很大程度上依賴機動車。
管理水平高但便捷性差
對一座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主要綜合考慮4方面表現:安全性、舒適性、便捷性,以及當地政府對步行系統的政策管理水平。
在最終得分中,上海在35個城市中位列第三,僅次于香港和深圳,被列入“非常適宜步行”一檔。具體到4個考核方面,上海在政策管理水平方面的得分很高,幾乎和香港不相上下,并大幅領先于其他城市;但便捷性相對較差,在得分前十的城市中列倒數第一;舒適性和安全性得分則位列中上。
《評價》提出,要提高城市“步行友好性”,首先要鼓勵“緊湊混合的土地利用”,如減少功能單一的大型居住區和商業區,增加街區活力和步行的吸引力,中心城內部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停車場等。同時,要建立便捷的公共交通接駁體系,特別在居住區、商業區、娛樂中心周圍建立步行系統,并完善步行系統和城市公交設施之間的聯系。良好的照明能鼓勵居民在晚上步行,同時提高安全性,因此要注重步道周邊照明系統的亮度、覆蓋范圍和路燈間距。最后,步道兩側要有座椅、公廁和垃圾箱等基礎設施,出現高低變化時多用緩坡代替臺階,步道沿線景觀可以和當地藝術機構合作,以增加美觀性等。
未來要發展立體交通
事實上,在上海近年來重點發展的不少區域中,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統”始終是“重頭戲”之一。例如,此前靜安區就提出計劃利用部分現有道路資源,在區內建設“三大慢行圈”,在中午和晚間“健身高峰時段”,對占用機動車道路的路段配合交通限流限速等措施。而規劃部門為楊浦區濱江南段設計規劃方案時也明確提出,除了要逐步打通濱江公共開放空間、為建設沿江慢行系統做準備,還要在濱江腹地區域沿杭州路等規劃一條串聯周邊歷史建筑的通道,并和濱江區步道對接成一條“O”形環路等。
上海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中心副總工程師王曙光表示,上海之所以能被評為“非常適宜步行”,一方面和交通領域采取的精細化管理有關,同時也因為上海交通空間尺度比較適合。“特別在黃浦、靜安這樣的老城區,道路比較狹窄,路網密度高,沿街商業界面活躍,這些都是適合步行的有利條件。”他說,“浦東及部分郊區新城,道路寬闊、紅綠燈間距大,這樣的布局更利于行車而不是步行。”
至于上海在“步行便捷性”方面得分不高,王曙光認為,固然存在城市版圖較大等客觀原因,但也和上海立體交通不夠發達有關。“今后上海要進一步發展城市慢行系統,在老城區要保持高密度街區網絡,讓沿街界面更宜人,在新城區則應發展人性化立體交通,讓市民步行時不需要通過地面作為轉換空間。”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正式獲批
2月14日消息,著名體育評論員姬宇陽在微博中透露,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正式獲批,作為上港新主場,浦東足球場是能夠滿足FIFA國際A級比賽要求的專業足球場,球場固定坐席數為33765個。(圖片來自姬宇陽微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