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生態建設模式 完善生態保護機制
珠江是我國南方重要水系,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流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珠江-西江流域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資源環境問題。
《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將流域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提出要共建珠江-西江經濟帶生態廊道。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中心常聘專家、廣西大學教授王英輝認為,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創新生態環保合作機制,通過利用兩地優勢資源共同推進跨區域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對實現珠江-西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積極探索跨省區流域生態建設新模式
王英輝指出,珠江-西江經濟帶進行跨省區流域生態建設必須堅持以下原則:一、切忌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國外及國內其他地區的流域生態建設模式,必須從實際出發,探索具有珠江-西江經濟帶特色的生態建設模式;二、強化區位功能,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增強競爭力,努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的協同發展;三、合理劃分不同生態建設者的地位、功能、作用和權益,努力形成以生態工程建設為導向,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生態建設格局;四、剖析環境問題成因、環境問題格局和資源動態,圍繞主要矛盾和限制因素,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生態建設新模式;五、根據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發展的實際,對正在實施的生態建設模式進行適當調整改革。
當前,一是要系統改善珠江-西江流域污染源控制規劃,實施污染全過程控制,要進一步密切配合,加強合作,制定產量、產值、物耗污染物產生量、排放量與入河量控制規劃,徹底改變環保部門只抓污染物排放的被動局面。二是要加快制定珠江-西江流域環境監測規劃與實施方案,全面覆蓋珠江-西江流域水體環境,科學構建珠江-西江流域生態功能體系及監測指標體系。
加快形成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新模式
王英輝認為,珠江-西江經濟帶因水而興,水是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發展的生命之源,必須要加快探索形成經濟帶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新模式。珠江-西江流域以行政區域管理和部門分割為主要特征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導致以流域為單元的管理不到位,上下游之間、左右岸之間、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用水戶之間、涉水部門之間缺乏有效協商機制,有些地方或部門片面強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忽視了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甚至違背河道的自然規律,嚴重損害河流生態,成為制約區域發展的瓶頸。
因此,必須加快成立流域協調管理機構,統籌解決珠江-西江的洪澇災害、水資源調配、水環境保護、河道整治、河道采砂、咸潮上溯等問題。一是堅持防蓄并舉。充分發揮大中型水庫等水利設施作用,大力支持有條件的中上游地區興建大型攔蓄控制工程,科學合理地留蓄調度雨季汛期的洪水資源,做到防洪、蓄水、抗旱綜合利用,實現常年全流域用水平衡;二是加強統一管理。積極推進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分級管理、職責明確、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調配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質的統一管理;三是強化總量控制。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協調經濟發達地區和相對落后地區、城市和農村、工業和農業之間的用水關系,建立和完善區域水資源分配、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指標體系,實現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水總量控制;四是實施水權轉讓。在水資源綜合規劃的基礎上,確定各區域和主要供水河道、湖泊、水庫控制節點的初始水權(或總量)。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優化水資源配置,選擇部分區域或小流域開展水權轉讓試點。
進一步健全完善流域生態保護機制
王英輝建議,一是建立珠江-西江流域生態激勵和約束機制。生態激勵機制是為了平衡環境利益與發展權利的制度創新,旨在通過有效解決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實施以資源為核心的生態保護與發展策略,引導經濟發展的生態化。生態補償、碳排放權交易、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水權交易等機制,都是生態激勵的具體表現形式。進一步完善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法律機制,建立財政保障、公眾參與和第三方檢測評估機制,為流域生態保護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不斷創新珠江-西江經濟帶生態補償機制。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加強對補償制度的管理,實現經濟補償法制化,完善有關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立法程序,加快有關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立法工作,做到生態效益的補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針對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的主要生態類型,設立生態效益補償基金。逐步完善生態環境產權機制、交易機制、價格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對生態環境資源供求的引導作用,建立公平、公開、公正的生態利益共享及相關責任分擔機制。
三是建立生態與經濟互動發展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加強財政轉移支付、引進外資、跨地區資本經營、對口支援、輸出市場、人才勞務交流合作,以管理、技術、信息、設備、知識、人才等為股份,鼓勵科技工作者參與生態建設和扶貧開發,鼓勵以科技成果為股份參與分紅,實現科技發展與生態建設的良性互動。通過發行珠江-西江經濟帶生態股票、生態國債證券、開設環境基金、生態產業投資基金、生態彩票、建立生態銀行等途徑融資籌資,推動實現珠江-西江經濟帶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柴達木生態保護與治理規劃出臺
12日,記者從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獲悉: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柴達木地區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2018【詳細】
粵港澳大灣區擬建設世界級森林城市群
記者從在佛山舉辦的全省綠委辦主任暨部門綠化和森林小鎮建設座談會了解到,廣東省將主動對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森林城市群。【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
在旅游發展與生態保護間尋找平衡
微風吹過湖面,蕩起層層漣漪,悠悠白云下,澄澈的湖水反射出碧藍的光。正值國慶假期,四川瀘沽湖景區游人如織。走婚橋附近的水面上,清潔工顏永和正劃著豬槽船,手持長柄漏網撈腐草。這位摩梭老人每天都要三次清理湖面,他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