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引河建生態林帶:苗圃建成 濕地步道相繼建設
天津民心工程之一的南引河帶狀生態林帶建設進展順利。據了解,南引河帶狀生態林帶長6公里,總面積51萬平方米,項目總投入2000萬元,包括賽達南道近375畝、國際工業城南近40畝、賽達一大道南345畝,綠化與水域面積比為1:1。“項目分3個板塊進行建設,其中,觀賞苗圃目前已全部建成,共種植國槐、白蠟、臭椿11萬株,將為生態林帶建設貯存苗木,為濕地公園建設做前期準備。”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濕地也已進入建設階段,陸續將對周邊魚塘、池塘重新規劃,調整水系造型,屆時將改變生態小氣候,提高生態效益,同時增加景觀多樣性,“生態林帶內還將修建健身步道,增加健身器械,為周邊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南引河帶狀生態林帶建成后,將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提升周邊空氣質量,為市民提供宜居度高的生活環境。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
海口:濕地入城美如畫
近年來,海口市用生態修復的方法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一體化生態修復。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體面積逾720萬平方米,建成區32條水體中31條告別黑臭。據介紹,海口生態修復帶動濕地入城,不僅改善水體水質,增強生態自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