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三千年的北京城
從薊城到金中都
北京歷史上除了董家林古城之外,其實三千多年以前還有一座古城,叫作薊城。西周建立以后,分封到今天北京地區的除了燕國外,還有一個諸侯國—薊國。按照《史記》的記載是封“帝堯之后于薊”,意思是說把中國上古的圣明之君—堯的后代分封在薊,建立薊國,同時也營建了薊城。
薊城是北京城區最早出現的一座城池,這座城在文獻中是有記載的,比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就記到:“昔周武王封堯后于薊,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酈道元提到的“薊丘”,學術界一般認為其位置在今白云觀以西、會城門東南一帶,當年是一座長滿薊草的小山包,營建城池時以此丘為標志,城建好后也就叫作薊城了。按照酈道元的說法薊丘在城的西北角,由此也就大致確定薊城的位置在今天北京城區西南廣安門到和平門一帶。在北京西二環的東側有個濱河公園,其中有一座“薊城紀念柱”,上面寫著“北京城區,肇始斯地,其時惟周,其名曰薊”。這四句話是北京大學侯仁之老先生寫的,意思是說我們今天北京城區最早是在這個地方起源的,當時是西周時期,這個城叫薊城。所以從文獻的記載我們可以推測,薊城跟董家林的燕都大致是同時期營建的,也應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但與董家林燕都不同的是,薊城早期營建的歷史只見于文獻的記載,而沒有考古資料印證。目前的考古發現只能印證到兩千多年以前戰國時期的薊城,主要是解放后在北京城市建設中,和平門到廣安門這片區域曾發現大量戰國到漢代古陶井的分布。陶井是生活設施,它的密集分布說明這里有大量的人口聚集,上千年之前,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一定是城市。
薊城建立后一直延續,起碼從戰國到秦漢,又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直到遼金,發展了一千多年。在這個過程中有兩點變化,第一就是名稱發生了改變,唐朝以前叫薊城,從唐開始叫幽州城,到遼代把這個城市作為陪都,于是改稱南京,后長期叫燕京。到公元1153年,金朝把國都遷到燕京,名字改為中都。第二就是城在不斷改建,基本趨勢就是四至不斷擴大,城內的設施也越來越密集。以金中都為例,城里面有很多的居民區,還有皇城和宮城,宮城里建了一系列的宮殿,形成一條南北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跟明清北京的中軸線不在一個位置上,它位于西二環東側的濱河公園上。金中都城的遺址現在還保留一些,比如南城墻的水關遺址,大家可以到南二環玉林小區的遼金城垣博物館里去參觀。
薊城從文獻上說的三千多年到考古印證的兩千多年,一直延續發展,到金中都時達到頂峰。但是金朝在北京統治只有六十多年,1215年中都城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攻下,并遭到嚴重破壞。等到半個世紀以后,忽必烈當了蒙古的大汗,他為了統一中國,選擇定都北京。這時候中都城早已破敗不堪,于是忽必烈決定新建一座大都城。
從大都城到北京城
大都城示意圖
大都城是在平地通過規劃修建起的一座新城,為什么要重新建一個城,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就是中都城破敗不堪,已無法再作為都城使用;其二就是中都城所用的蓮花池水系水源有限,不能滿足一個大都城的用水需要。而在中都城的東北郊有一片很大的水域,當時叫海子,也就是今天積水潭、什剎海,這片水域的上源是高粱河水系,來水比較充沛。另外,北海的瓊華島是一個制高點,島上原有金朝皇帝的行宮—大寧宮,在此處建城還有“鎮壓”住前朝的用意。所以瓊華島就成為大都城規劃的中心點,以它為中心以及周邊的水域而設計了大都城,北京的城址也由蓮花河水系遷移到高梁河水系。
大都城是建在十分科學的基礎之上的,首先進行詳細的地形測量,然后制定總體規劃。在房屋和街道建造之前,先埋設全城的下水道,再逐步按規劃施工。1267年(至元四年)舊歷正月,大都城正式興工修建。主要工程分為宮殿、城池、河道三項。初期主要進行宮殿建筑,1274年(至元十一年)大部分完工。然后修筑城垣,1283年(至元二十年)基本建成大城。1293年(至元三十年)最后完成通惠河工程。
大都城有大城、皇城、宮城三重方城。最外是大城,是一座南北略長的城垣?!对?middot;地理志》記載“城方六十里”。經實際勘測,北城墻長6730米,東城墻長7590米,西墻長7600米,南墻長6680米,周長為28600米,折合為57.2里,與史書記載基本相合。大城四面共開有十一座城門,南墻三個門,正中為麗正門,東為文明門,西為順承門;東墻三個門,南為齊化門、中為崇仁門、北為光熙門;西墻三個門,南為平則門、中為和義門,北為肅清門;北墻兩個門,東為安貞門,西為健德門。大都城墻是用夯土筑成,但城門處則砌了磚面。北京現在還保存著幾段大都土城遺跡,從馬甸到皇亭子一段殘垣是北城墻遺址,2003年在此處建成“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供市民游覽休閑。由皇亭子到政法大學一段南北走向的土垣是西城墻的一部分,土墻的西北角立有“薊門煙樹”碑。
皇城位于大城的南部正中,主要包括三組建筑,即太液池(今北海、中海)東岸的宮城和西岸的隆福宮、興圣宮。宮城位于皇城東部,主要分為南北兩組建筑,南面以大明殿為主體的建筑是前朝,北面以延春閣為主體的建筑是后寢。據《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大都城的所有城垛都是白色的,特別是皇宮內的城垛和矮墻也是白色的,體現了蒙古族獨有的民族審美觀。從大都城平面規劃來看,宮城的主要建筑位居南北中軸線上。中軸線南起麗正門,北至中心閣。太廟和社稷壇分別建在齊化門、平則門內。北面是繁華的商業區,只是衙署分布較散。大都城街道幾乎都是東西南北向筆直的,相對的城門之間有9條干道相通。南北中軸線上的主干道寬28米,其余干道25米。干道兩側又等距離排列著許多街巷和胡同,一般胡同寬6—7米。總之,就像馬可波羅所描述的那樣,整座大都城“劃線整齊,有如棋盤”。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