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威馬遜"直擊城市基礎設施"短板"
“家里停水停電5天了,沒有抱怨過有關部門,畢竟這次‘威馬遜’”臺風損失太大,卻深感有關部門在水電恢復方面愚弄海口民眾。”7月22日早晨,一些海口網友在微信朋友圈里抱怨稱,臺風過后海口不少居民區夜晚依然漆黑,民眾排長隊到處找水,手機電話網絡中斷,這一切讓民眾對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應急能力提出質疑。
民眾質疑有關部門應急處理慢
7月22日上午7時30分許,記者在海口市海德路、龍昆南路和鳳翔東路走訪,發現街頭仍有不少被臺風吹倒的樹木、路牌散落在地。同時,在幾個停在加油站前一輛輛私家汽車排成長隊等待加油。
“距刮臺風已5天了,加油站還是得這樣排隊。”在城西路加油站前,出租車司機張輝一臉抱怨地對法治周末記者說,相關部門的應急能力也太差了,難道臺風前都沒有相關應急預案嗎?看看龍昆南路、坡博路、海德路和白龍南路等這些街道邊上和小區的生活垃圾堆積如山,海南夏季這么高的氣溫,連續幾天要是不及時清走和消毒,很容易發生瘧疾病菌感染的。
對此,海南大學教授趙振華表示,這次臺風雖說是40多年不遇,但從這次斷水斷電的面積和時間來看,說明了海南基礎設施存在問題。同時,在應急處置能力方面也不夠。首先,在臺風災害來臨之前并沒有對電路和水站進行特別保障,臨時通訊信號處理和供水供電能力不足;另外,災后的大量安全隱患并沒有太多的人手去處理。另外,臺風對于海南來說是經常會遇到的,一套完善的災情處置系統是必須的,但這次臺風災害中并沒能夠及時顯現,讓現在習慣了安逸都市生活的居民產生了抱怨和反彈的情緒。
“尤其是在三伏天,把棉被和發霉的面包送來救災時。”一位媒體人表示,在居民忍受停水電和斷網煎熬的同時,讓更多民眾對政府相關部門的應急處置提出了質疑。
在連日的采訪中,記者最深的感觸是,“威馬遜”臺風給海南造成的重大損失讓人觸目驚心,但災害中暴露出的城市規劃建設、基礎設施等問題也不容小視。當“一年一遇”的排澇設施遭遇幾十年一遇的暴雨沖刷,接受拷問的不僅有應急反應,還有城建“短板”。
城市基礎設施“短板”暴露
作為海島城市,海口市幾乎年年有多次臺風登陸。每次臺風一來,城里都少不了要發生高樓墜物傷人的事件。但據記者觀察,一些人常常“好了傷疤忘了痛”,防風意識日漸淡薄:城里高樓大廈上的外伸型防盜網又悄然多了起來,隨之增多的就是窗臺上的花盆等雜物;城里的一些老墻逐漸被這個城市所忽視;樓頂的一些鐵皮屋等又逐漸增加。
海南律師陳劍提醒,作為在這個島嶼上居住的一員,人們的防風意識這根弦松不得。而有關部門也應該加強監管,最大限度地消除風災隱患。
除此之外,記者在街上看到,一些大型廣告牌被整個撂倒。一夜之間,臺風撕碎、卷走、刮落的城市廣告牌,在各市、縣城區數不勝數。
更為可怕的是,記者了解到,面對這些日復一日懸掛在城市半空中的龐然大物,從政府到百姓,在抗風力的管理上竟是一片空白。
陳劍表示,因為管理出現真空,許多廣告牌在設計、制作中考慮的多是效果,為了好看下多大的功夫都無所謂,而極少有人真正考慮海島抗風問題,這無疑給城市帶來安全隱患。每次臺風過后,廣告牌成了重災區,也成了奪命的殺手。
“雨大即成災”。這是海南暴風雨之后的街頭實景,城區普遍“不經風雨”。近年來,海南省許多城市大量填埋河、海、湖來造地、修路和蓋房,將城市河道、江岸變成單純的防洪工程。即使動輒投入幾百億元去搞城市排水系統也效果不佳,城市的道路天天挖日日挖,無數的錢投進去可能也經不起一次臺風的考驗。
海南四面環海,臺風幾乎年年光臨,海岸線上的防風林雖然不能完全抵抗強臺風的吹襲,但是可以做到對風力的減弱起到很好效果,特別對固沙更有效果。上個世紀海南海岸線防風林可謂像一座萬里長城一樣保衛著海南這片沃土,在每次臺風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若火如荼,過度開發致使海南的“萬里長城”元氣大傷。
海南大學教授趙振華表示,在觀念上深刻反思、未雨綢繆,在行動中銘記教訓、改進工作,使城市的規劃建設更科學、更符合自然規律,才能補齊“短板”、填平“洼地”。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海南自然保護區掀起“環保風暴”
針對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發現的問題,省生態環境保護廳、省海洋與漁業廳和省林業廳等部門聯合行動,立行立改、舉一反三,結合【詳細】
2017中國(海南)智慧城市創新大會在海口舉行
12月22日,以【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