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拆除到保護:中國工業遺產開發漸受重視
與自然文化遺產相比,工業遺產的人文、社會、歷史價值曾被長期忽略。在城鎮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為數眾多的工業遺產正逐漸受到關注。
“近現代的工業遺產和古代文物相比,幾乎每天都在被拆除。”吉林省文物局局長金旭東說,遺產越年輕,消失的越快。大量工業遺產未被納入保護范圍。
工業遺產消失,主要源于近些年中國的房地產開發浪潮。地價陡增、全民炒房讓這些價值頗高的建筑讓位于住宅、商廈和寫字樓。
上世紀90年代,被稱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坐落于吉林省長春市的長春電影制片廠,大部分廠區被改建為商品住宅,原建筑被大量拆除,總建筑面積縮小了一半。
在沈陽,曾是中國東北最具現代工業意義的紡織企業——沈陽奉天紗廠絕大部分被拆除,失去了可以一窺當時紡織工業歷史的價值。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許多工業遺產遺址成了犧牲品。東北師范大學教授、中國考古學會會員傅佳欣表示,工業設施退出方式大多為拆除,由此帶來文化遺產斷層。
事實上,工業遺產的保護已經逐漸引起中國一些地方重視。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武漢等許多城市開始探索保護。
在北京,曾是中國電子工業搖籃的北京798工廠,化身為當代文化藝術的展示交易中心。在上海,曾是上海近現代工業發展見證的許多老廠房被規劃為創意產業集聚區。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單中,也涵蓋了不少公眾熟悉的工業遺產,如長春一汽、克拉瑪依一號油井等,勾起了許多成長于中國計劃經濟時代民眾的回憶。
然而一些專家認為,目前的保護利用主要是對國外主題博物館、公共休憩空間、創意產業園等開發模式的效仿,缺乏原創。此外,保護開發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來源單一。
“應建立有針對性的法規政策和規劃。”傅佳欣表示,工業遺產的界定與保護應納入長遠規劃,周邊區域的開發要適應文物保護開發的需要,進行統籌考慮。
“單純保護而不利用,就會浪費工業遺產的價值。”金旭東認為,應在保護前提下引導社會資本適度挖掘工業遺產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美國梅諾莫尼山谷——眾多工業遺址的景觀改造
20世紀80年代,美國中西部地區的中興城市熟悉的故事情節,工業開始逐漸被移出城市——將爛攤子丟到別處。這個山谷就象是城市中一塊1200英畝的傷疤。60000輛機動車行駛在這塊土地上的高速路上【詳細】
大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28日驚艷亮相
以“美麗四川·五彩涼山·度假天堂”為主題的2016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在7月23日開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將作為重要的節點活動內容亮相文化旅游節。 【詳細】
大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啟動
7月23日,2016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的主要配套活動之一,“文化之根·旅游之魂——大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在西昌火把廣場開展。 【詳細】
文化遺產要走出“重創收輕保護”怪圈
繼湖北神農架今年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之后,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0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這當然是一個令國人自豪的喜訊。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有些地方,特別是一些著名景區,在申遺成功后,走進了“重創收輕保護”的怪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