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建議建“新風道”治霾
日前,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發布《構建北京“新風大系統”》研究報告。報告提出,北京城區最重要的上風口——昌平南口至馬池口區域目前污染嚴重,對城區造成“增霾效應”,應全面清退該區域污染型業態,構建“新風道”,引清新空氣入城區,從而減輕霧霾。
西北風帶對城區污染影響最大
該課題的主持人、北京社會科學院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研究員丁軍表示,該課題研究前后歷時兩年多,是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丁軍介紹,北京地區存在三大風帶,該課題主要研究的是最重要的西北風帶。其中,昌平南口-馬池口區域系北京五大風沙危害區之一,是對城區空氣質量影響最大的上風口。“它對城區霧霾污染‘貢獻’最大。”
報告建議清退上風口“灰源”
報告認為,南口-馬池口是城市風道系統的重要氣源口,但目前該區域污染情況嚴重。例如馬池口地區,一路段周邊約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聚集了瀝青材料冶煉廠、混凝土攪拌站、爐渣及建筑垃圾收售大坑、煤場等重度污染產業群落。
報告建議,北京市對上風口區域的污染型業態進行全面梳理和清退,重塑上風口區域規劃定位,將其定位為北京“新風大系統”中的“氣源口”、“上呼吸道”、“優質氣源庫”,確立生態優先的規劃理念。
“目前城區建風道存難度”
報告還列舉了國內外一些城市建設通風廊道的案例,“武漢已建成六條生態走廊,構成了六條‘綠色風道’,它使武漢市夏季最高溫度平均下降了1至2℃”、“德國慕尼黑規劃建設了五條城市通風大道,猶如給城市安裝了新風系統,城市空氣質量提升效果顯著。”
對此,丁軍表示,國內外城市建設通風廊道給我們的啟示是,“新風資源”是調節城市微氣候、提升空氣質量、降低城市熱島效應難以替代的有效手段。“北京園博園內的錦繡谷就是由砂石坑改造而成的。園博園建成后,周邊顆粒物濃度下降了60%,生態環境治理效果十分明顯。相信馬池口及周邊地區的改造將為城區霧霾治理帶來更加顯著的效果。”
對于上風口如何與城區風道銜接,丁軍說,目前在城區建立風道存在很大難度,可以考慮先做好外圍風道規劃與風口對接,為城區的風道改造積累經驗。
引風入市?有點難
環保部城市環境管理專家組成員彭應登表示,治理城市周邊的污染源對空氣質量改善有積極作用,報告中提到的對西北方向風口進行環境治理,肯定對昌平和海淀的環境改善有好處。
不過,彭應登認為,治理風口對北京城區的污染改善沒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因為相比于其他城市,北京的城市熱島強度比較大,目前的復合大氣環流比較復雜,其實沒有明確的主導風向。
同時,彭應登說,僅在城外和郊區建風道還不夠,城區也要構建相應的空間布局,但北京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城區原有的通風走廊已經不存在了,目前要建新的風道不太可能。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鐵腕治霾:西安全面推進農林環保工作
西安市農林委制定了《西安市2017年鐵腕治霾農林業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將從秸稈、養殖投入品、化肥農藥等17個方面開展專項行動,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全面推進鐵腕治霾農林環保工作。【詳細】
眾專家多角度推動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建議:激活三線基地,實現空間再平衡。中西部的城鎮多在三線地區,城鎮化的發展動力不足,城市空間格局發展是失衡的。【詳細】
社科院:中國生態城市建設需警惕“偽生態”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甘肅省城市發展研究院、蘭州城市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生態城市綠皮書《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報告(2015)》發布會今天在京舉行。【詳細】
中國社科院潘家華:實現綠色化 挑戰還很大
3月2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這是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概念的提升——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之外,加入了“綠色化”,“四化”變“五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