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城遺址保護將系統規劃 重現古昔風韻
7
古城文脈軸
重點打造“水植物文化”
此廊道的景觀以水和濱水植物為主題,對二道河進行水體整治和濱水綠帶建設,形成揚州城中部的一條開放空間。濱水栽植為具有識別性的花木或秋葉樹,形成季節性的觀賞廊道。考慮栽植的樹種有桃、梅、楓等,形成一條色彩絢麗的景觀帶,穿入揚州城北部的綠樹濃陰之中。景觀廊道中設置連通的步行系統,包括散步道、自行車道和活動場地,營造親水的公共活動場所,未來將根據考古發掘和研究結果調整展示方式和景觀營造方式。
8
二十四橋
景觀廊道將成城市公共客廳
遠期擬實現官河的整體恢復,恢復其上的重要橋梁,沿岸形成步行綠化景觀帶,它一方面連接著揚州城遺址各展示點,另一方面也連接著現代城市中的商業、文化等重要功能區,將成為歷史景觀與現代功能相結合的城市公共空間。其景觀營造以水和橋為主題,注重休閑空間的設計和營造,使其成為揚州城的公共客廳。
規劃
今明兩年將打造成 郊野型濱水景觀帶
今明兩年,我市重點開始進行蜀岡上遺址的保護與展示。相關專家表示,結合考古工作,主要進行唐子城、宋堡城的城墻和護城河的本體保護和展示,并在其范圍內展開全面的考古調查或發掘。此外,城內加強建筑和環境控制,嚴禁新建建筑物和構筑物等一切可能破壞地下遺址的行為,城內居民的生活生產基本維持原狀。
據了解,今明兩年重點實施的工作中,包括清除對唐城墻、宋堡城的城墻本體造成破壞的植物,保護城墻本體;種植淺根系植物和地被,保持土芯水土,堅持日常維護,形成城墻保護展示景觀帶;整治唐子城東城墻北段,搬遷其上疊壓城墻遺址的建筑;整治唐子城北墻東段,遷移其上疊壓城墻遺址的建筑,使唐城墻初步形成郊野型濱水景觀帶。
思考
揚州城遺址保護 與利用更值得關注
市文物局局長冬冰介紹,相比揚州城遺址的宏觀目標來看,古城墻遺址申遺并不是目的,“申遺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揚州城遺址模式在全國絕無僅有,城墻是揚州城的輪廓線,勾勒出揚州城的地域,揚州城遺址更值得我們關注。”
冬冰介紹,我市目前的考古工作以唐子城為重點,圍城揚州城遺址公園的開發與利用進行大量的前期工作,揚州古城墻是其中的組成部分,“揚州在隋代的地位舉足輕重,相當于當時的陪都,明清之前的城墻是沒有包磚的,我市現在殘存的唐宋時期城墻均是夯土材質。”
冬冰說,揚州古城墻內涵豐富,歷史悠久,拿我們夯土材質的唐宋城墻與磚質的明清城墻相比,不太恰當。冬冰認為,我們應該更注重揚州城遺址的整體歷史價值,而不是單就城墻的話題展開討論,“可以借由古城墻申遺的話題展開揚州城遺址保護與利用的話題討論。”
文物專家介紹,揚州城遺址被稱為通史式疊壓式城市,從隋到宋,甚至更遠的春秋時期開始,北邊的子城就一直存在,到了隋代,衙城還在蜀岡之上,到了唐代,由于當時“揚一益二”的繁榮勝景,所以揚州城從子城向南發展,直到今天的南門遺址,這一塊的區域接近20平方公里范圍,所以稱為通史式相繼疊壓。目前揚州城遺址的保存形態是多元的,以地下遺址的模式為主,“從蜀岡下到北護城河,在唐代屬于唐羅城組成部分,再往南是明清古城,明代舊城范圍東西的界線以二道河和小秦淮為界線。”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