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水利用"滲、蓄、滯、排" 公園廣場"下沉"蓄雨
平時就是休閑廣場,下暴雨時就變身蓄水池……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水務局了解到,隨著雨水利用工程的不斷推進,不少公園開始承擔起蓄水功能。與湖面水系幫助河道泄洪不同,公園蓄水的目的是引流道路積水。
雙橋路的杜仲公園內有一座形似八卦陣形的下沉式花園廣場。廣場低于地平面6米左右。最下層為廣場,周圍種以三層綠植。“下雨時,這個廣場就是一個蓄水池”。朝陽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雙橋路白鹿司段有24座道路雨水口,接入公園內方溝,雨水由此匯集進入雨水池。雨水池暗藏于公園下沉廣場旁邊一塊微凸的綠地之下。“池內的容積2200立方米,有效調蓄容積1200立方米,布有沉淀池、過濾池、清水池等,可以實現雨水的收集、利用、調蓄排放功能。”對于雨水池與下沉廣場的分工,該負責人表示,單次降雨量不超過50毫米條件下,雨水全部由雨水池經沉淀過濾后提升至公園南側的旱溪自然流走。當降雨量超過50毫米(暴雨級別),部分雨水則會溢流進入下沉廣場。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下沉廣場的地磚布滿圓形孔洞,“這是入滲眼,下面還設有入滲溝、入滲井。日入滲能力達到2200立方米,120毫米降雨條件下可實現2天全部入滲。”
杜仲公園雨水利用工程主要解決了雙橋路白鹿司段積水問題,同時還能綜合利用雨水資源。據了解,本市的雨水利用工程主要有“滲、蓄、滯、排”等不同形式,形成了適用于建筑小區、大型公共場所、河湖等類型的雨洪控制與雨水利用技術體系。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相關新聞
水質監測引入第三方機構
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水務局獲悉,本市已聘請中科院生態研究中心作為第三方對本市的出廠水水質進行隨機抽查。這是本市官方首次引入第三方機構抽測北京水質。
近日,市水務局與中科院生態研究中心及市自來水集團水質中心到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及田村山水廠采集了出廠水水樣,兩家機構將按照國標106項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檢測指標對水樣進行同步檢測,水質檢測結果將于7月底報出并進行比對。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北京花卉市場疏解搬遷現狀調查
從去年開始,北京花鄉花卉產業園、盛芳國際花卉總部基地、北京四環花木中心(四環花海花卉市場)、九州卉通花卉市場、花香源花木場、神天龍園藝場、金奇樹花卉市場等大型花卉市場相繼關停,商戶們的最終去向成為花卉從【詳細】
北京:南苑森林濕地公園今年啟動建設
占地16000畝的南苑森林濕地公園今年將啟動建設。記者從今天上午召開的豐臺【詳細】
北京環球主題公園預算增加一倍至65億美元
據媒體5月7日報道,知情人士稱北京環球主題公園開發商在看到上海迪士尼樂園取得的成功后,決定將北京環球主題公園預算增加一倍至65億美元。【詳細】
北京4萬余株古樹將全部GPS定位
去年底,北京市組織開展新一輪古樹名木資源調查工作,調查范圍包括16區以及11個市屬公園、林場,預計5月底調查工作將全部完成,6月開始為古樹名木換發新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