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八水“潤”人“潤”城
從歷史上的八水繞長安,到現在的親水生活,水,對于西安人而言,不僅是須臾不能離開的生活必需,更為西安這座城市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從“八水繞長安”到“八水潤西安”,一“繞”一“潤”之間,體現著從表象深入靈魂的變化,彰顯出西安建設美麗城市的擔當和創新發展的智慧。一條條波瀾沿著城市的脈絡縱深、延展,所到之處潤出了發展,潤出了生機,潤出了幸福。本報今起開設《西安水的故事》專欄,講述八水對西安的潤澤與改變。
從排隊打井水到吃上安全放心的自來水,從在爛河灘摘野菜到如今徜徉“關中江南”濕地公園。如果說“八水繞長安”“繞”出了一座古城,“八水潤西安”則賦予了這座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機與活力,讓其中的市民能夠“望得見南山、看得見八水、記得住鄉愁。”
井水到自來水
西安人不忘水的珍貴
侯青蓮出生在上世紀40年代初,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我出生的時候建國門還是一面土墻,我家就在安西街一個大雜院里。”侯阿姨說,從記事起,街訪鄰居就是一起用水,“那時候的水龍頭很大,帶桿子,是從井里壓水的那種。”
到上世紀60年代,不少西安人用上了自來水。“巷子里一共十幾個院子,但只有一個公用水龍頭,有固定的接水時間。”侯阿姨略想了一會兒說,“那時候能用上自來水是很驕傲的事。為了吃水方便,家里除了一米多高的大甕,還找來個鐵皮水桶,還有挑棍、水瓢。”“一放學我們就要先去挑水,家家戶戶排在水龍頭前,大人們聊天,孩子們玩,感覺時間很快。”
生活慢慢改善著,巷子的土路變成了磚路,磚路變成了石子路。但無論道路如何變化,每每走到巷口,總有一條條水印,連接著一個個回家的身影,“現在想想,很溫馨”。“那時候是按戶收費,但每家每戶都很省,淘了米的水洗菜,洗了菜的水洗碗,洗了臉的水洗腳,洗了腳的水拖地。”
80年代初,侯阿姨一家搬進了樓房,家家戶戶裝上了分戶計量的水表。盡管用水方便了,但有時候還是會停水。“后來我們就把甕也搬上樓了,放到廚房水池子后邊的柜子里,只要來水了就接滿,吃的時候一瓢一瓢舀。”
雖然現在用水方便了,但侯阿姨還是“一水多用”,總想把水利用得“扎扎實實”。“那時候家里用的是坐便,但后邊的沖水扳手我們幾乎沒用過。”侯阿姨的女兒胡女士說,直到現在,自家的衛生間還有個水桶,堅持用洗衣服的水沖馬桶。“只有經歷過缺水,才能體會到水是多么珍貴的東西。”
從爛河灘到水街
西安有了水城韻味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市民身邊大大小小的各類人造景觀多了,自然的山水距離城市越來越遠。今年五一期間,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名字“沙河”,讓越來越多的西安人向往,因為,這條沙河變成了水街。
五一期間,別具江南風韻的沙河濕地公園正式開園。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就吸引近500萬人次到沙河濕地公園親水、游玩。
“原本荒蕪的河道和兩岸遍地的雜草叢變成了一眼望不到邊的水域、濕地,這樣的變化,在我們看來,就是荒灘變綠洲。”小陳是周至中學的一名教師,她說沙河濕地公園開放后,變的不只是一片水,更是一種生活。
“以前的沙河就是爛河灘,每次去姥爺家,他都會帶著我上河灘玩。告訴我什么是洋姜、什么可以做掃把,什么野菜可以吃。”而今,再度走進沙河濕地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總面積超過500畝的水域和濕地。木質棧道倚水而建,蒼翠扶柳輕嵌在河道兩岸,紅彤彤的燈籠點綴其間。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