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旅游融合發展, 再現"姑蘇繁華圖"
蘇州,一座說不盡、看不夠的城市,注定要與旅游深度結緣。
從一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城市,到建設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這些年,“小橋流水”的蘇州不斷創新,書寫了一篇令人贊嘆的旅游發展大文章,旅游業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城市前列。
一組數據或可注解新版“姑蘇繁華圖”:蘇州目前擁有5A級景區6家共11個點,數量僅次于北京,列全國城市第二;三級旅游度假體系也已覆蓋全市,其中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家,省級旅游度假區8家,市級旅游度假區1家;蘇州有星級飯店142家,其中五星級酒店30家,位列全國第三。
另一組數據更加令人怦然心動:2013年,蘇州接待入境游客190萬人次,旅游創匯11.6億美元;國內游客9570萬人次,同比增加10.97%;國內旅游收入1497億元,同比增長19.34%,旅游總收入1569億元,同比增長14%。與此同時,在游客滿意度調查中,蘇州更是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
6月6日,又一喜訊傳來,國家古城旅游示范區在蘇州正式掛牌,古城保護的“蘇州經驗”成為全國示范,而蘇州旅游業特別是古城旅游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如何探索全國古城旅游發展的新模式?如何對古城文化旅游資源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推動古城旅游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如何構建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相輔相成、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文化體驗與休閑度假互協互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得益彰的古城旅游發展新格局?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專訪蘇州副市長盛蕾。
記者:蘇州對創建古城城市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有何戰略思考?
盛蕾:蘇州古城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十分豐厚。2012年底,蘇州進行了區劃調整,古城內原有的三個區(平江、滄浪、金閶)合并為姑蘇區,同時成立首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古城作為一個整體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旅游業作為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古城區第一產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明確指出,要把姑蘇區建設成為“歷史文化保護示范區、高端服務經濟集聚區、文旅融合發展創新區、和諧社會建設樣板區”。市委副書記、市長周乃翔要求姑蘇區進一步創新思路,融合利用好古城文化,水城風貌,園林旅游,教育人才等諸多不可多得的資源優勢[-1.69%],著力發展好旅游、文化創意等六大現代服務業,并將產業發展與古城保護和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有機結合,與城市更新、業態提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努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搶抓新機遇,要求我們推動旅游業發展的理念要更新、視野要拓寬、辦法要更多。創建古城旅游示范區,正是推動古城保護、文化傳承和旅游業發展齊頭并進的重大實踐。通過示范區的創建,展示蘇州傳統文化和蘇式生活的主題形象,使蘇州古城的文化旅游主題更加鮮明突出,業態產品類型更加豐富多彩,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便捷,經營管理方式更加新穎高效,市場環境質量更加優美和諧,經濟社會效益更加健康均衡,旅游休閑氛圍更加舒適濃郁,最終把蘇州古城打造成世界級文化休閑旅游目的地,實現古城保護與業態更新的良性互動。
記者:發展古城旅游,保護是前提,蘇州在古城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盛蕾:我們積極借鑒世界古城保護的先進理念、嚴格執行國家部委古城保護的標準,結合蘇州地方特色,通過地方立法、行政推動、專家謀劃和社會參與共同推進古城保護工作。
法制化支撐古城保護傘。早在1982年,國務院就確定了“全面保護蘇州古城風貌”的總體原則。30多年來,蘇州相繼出臺了有關城市規劃、河道保護、古建筑保護、園林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城市紫線管理、歷史街區保護、消防管理、古樹名木保護等二十多種地方法規和管理辦法,強化了古城保護的法律地位和依法保護的權威性。
科學化編織古城保護網。在全面保護的前提下,構建“分層次、分年代、分系列”的保護體系,做到全面保留、重點保護,普遍改善,局部改造。一是保護控制古城風貌。在城市格局上,始終保持“三橫三豎加一環”的水系及水巷特色,保持“前街后河、河街并行”的雙棋盤格局,城市格局和街巷尺度從不輕易改變,同時通過實施環古城河整治、街巷環境交通整治、古城墻修復、城內外活水工程等,進一步優化古城環境。二是保護整治歷史街區。我們先后對山塘街、平江路、中市街等路段以及桃花塢、虎丘、天賜莊等歷史文化片區進行了重點整治,僅平江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就已投入人民幣10多億。三是保護開發活態文化。在疏解街區人口密度時,有計劃地保留適當比例的原住民,古城內保留的原住民比例不低于85%,改造后部分原住民可以回遷。
社會化打造古城保護鏈。蘇州歷史遺跡眾多,其數量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居于前列,其中既有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742處遺存,也有蘇州“獨創”的489處控制保護建筑,還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的民族傳統建筑或構筑物。對于這些單體歷史遺跡,采取分類評估、嚴格保護、修舊如舊、合理利用、有序開發的方式,賦予其合理用途,達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保護的最終目的。
記者:古城大力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古城保護與旅游發展之間產生的矛盾?
盛蕾:在古城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我們深刻地意識到,必須處理好古城保護與旅游發展之間的關系,核心是解決好幾對矛盾:
破解城市容量與游客接待量的矛盾。在規劃方面,采取由點到線,成片發展的模式,盡量擴展游覽空間,提高區域容量;在交通方面,將古城內相鄰的旅游區打通,以游船、自行車、三輪車等慢行系統串聯;在產品設計方面,增加開放式空間和博物館、非遺展示、文化體驗等活動,減少客流卡口,放慢旅游節奏,降低人潮沖擊……2013年,蘇州古城的游客接待量達到1500多萬,但主要景區的游客容量仍然保持在可控范圍內,游客對旅游產品和環境的滿意度繼續位列全國第一。
緩解整體保護與功能利用的矛盾。古城內“修舊如舊”的街區尺度有限,騰挪空間很小,有些地方因為保留原住民,甚至形成狹窄的街弄和門面,開發難度加大。因此,在古城開發的功能利用上,不講高大上,但求精巧雅,通過創意設計和服務特色彌補尺度空間的限制。
化解商品經濟與業態控制的矛盾。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大量客流帶來的消費不可避免地會使當地的商鋪扎堆、租金上漲,街區商業化、業態低端化、商品同質化的趨勢十分明顯。我們在古城東北部2.8平方公里的兩個歷史街區成立了統一的“古城旅游區管理辦公室”,整合工商、市容市政、公安、規劃、建設、旅游、交通、園林、文化等部門,并結合屬地管理機構,共同做好街區業態和經營秩序的長效管理。
紓解當地居民與外來人口的矛盾。居民參與是發展古城旅游的重要保障,在注重“蘇式生活”的蘇州,尤其如此。本著“相互理解、主動參與、強化教育、和諧共處”的原則,歷史街區社區和街道定期開設旅游講座,專門開辟旅游圖書角,讓居民熟悉、熱愛旅游,組織居民志愿者編印旅游資料,擔任義務講解員。
記者:蘇州還將在哪些方面推進古城城市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
盛蕾:當前,蘇州古城旅游迎來嶄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將持續關注解決熱點難點問題,科學統籌、協調推進,繡好古城保護與旅游發展這幅雙面繡。
立足長遠,繼續解決古城旅游難點問題。近期主要解決好歷史街區成片開發的問題。遠期要通過引進外來投資、設立旅游產業基金、吸引居民參與管理的方式,形成古城保護和旅游開發的利益共同體,打造古城保護和旅游發展的可持續模式。
統籌協調,持續完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市、區兩級政府仍然要加大對古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力度,古街巷整治、風貌保護等工程將持續進行。同時,擦亮“東方水城”的金字招牌,交通體系結合游客需求持續優化,智慧旅游不斷推進,從而全面提升古城旅游的便捷度、舒適度和滿意度。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蘇州成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城市館主賓城市
第16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平行展中國城市館發布會3月29日在意大利駐華大使館舉行。中國城市館發布了2018年度主題為【詳細】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