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科院建議開鑿“京津陸海運河”
昨日,北京市社科院發布藍皮書《北京公共服務發展報告2013-2014》(以下簡稱“藍皮書”),對于北京如何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問題,藍皮書開出的“藥方”是開鑿“京津陸海運河”,不僅可以破解制約首都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水資源,還可以緩解霧霾治理壓力,進而發展北京及周邊航運事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近年來,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提速令超過2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承載著愈加凸顯的水資源短缺重負。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劉斌此前透露,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100立方米,而北京人均水資源量每年不足200立方米,意味著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10,而世界人均在7700立方米。當前,盡管南水北調有望進一步緩解首都水資源短缺現狀,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令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水資源愈加緊張。
據此,藍皮書提出“京津陸海運河”的總體設想:西起北京通州宋莊,東至天津濱海新區蔡家堡,經河北香河,天津寶坻區大口屯、大唐莊,再經寧河縣樂善莊,最后到達濱海新區,在蔡家堡入海。據悉,“京津陸海運河”全長約160公里,運河平均寬度1公里,通航船只吃水深度達到30米,可以通航30萬噸級輪船。
“開通后運河將不僅為北京及其周邊地區提供水資源,解決北京水資源不足困境,而且運河‘微氣候’的調適也利于降低部分PM2.5的來源,降低城市工業噴涂和揚塵帶來的污染,減少北京周邊地區揚塵對北京的入侵。”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長施昌奎表示,寬約1公里的“京津陸海運河”將使北京成為一個“準沿海城市”,發展北京及周邊地區的航運事業。
不過在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鄒琳華看來,這一設想面臨著諸多挑戰。“從渤海引水入京面臨的首要困境就海水淡化背后的買單問題。”鄒琳華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長遠而言海水淡化具有廣闊發展前景,但成本較高是擺在眼前的難題。據悉,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成本為每噸5元左右。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新一輪城鎮化城市基礎設施均等化的發展,更多的人口將流向首都周邊地區,相比較于從濱海新區入口調水進京,人流也將更多流向濱海城市天津,如此一來也就失去了開鑿貫通三座城市、跨越海陸成本高昂的運河的必要。”鄒琳華補充道。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
鄭曉笛: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別研究員鄭曉笛發表題為《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棕地再生的五個層級》的主題演講,從全球、區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