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十大建筑出爐 建筑文化成專家熱議焦點
中國當代十大建筑評選結果暨頒獎典禮近日在新華社金融信息交易所舉行,文化部辦公廳副主任熊遠明及建筑界名人王明賢、顧孟潮,文化界名人劉心武、張頤武等參加了典禮。
頒獎典禮公布了由文化部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會和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新浪網聯合主辦的“中國當代十大建筑”評選結果,包括駿豪·中央公園廣場、鳥巢國家體育場、上海金茂大廈、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臺北101大廈等知名建筑均得以突圍成為新一批的“中國當代十大建筑”。
而新央視大樓等知名建筑卻最終落榜。有現場評委稱,央視大樓的建筑文化因素獲得社會認可度不高,網絡票選排名較后是導致其最終落選的主要原因。
城市文化現象的檢閱
據了解,頒獎典禮還舉行了以“未來城市發展”為主題的論壇。論壇中,評委會成員、著名作家劉心武表示:“中國建筑的標準化生產,致使城市建筑文化的多樣性遭到扼殺”。然而,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致使城市個性被犧牲卻是大眾的選擇。
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建設規模加大,傳統的古建筑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外觀上和立面上大同小異的高樓建筑。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規劃混亂,獨特性與地域性建筑文化流失。
迪拜是高樓城市,也是大眾所熟知的富裕之城,因此,不知何時起,民眾視地標建筑、摩天大樓為財富的象征和經濟實力的標識。因此,地標建筑或摩天大樓的落地給城市區域帶來了極強的榮譽—經濟繁榮區。國際化大都市北京、上海從未間斷地標建筑與摩天大樓的建造,而眾多地標建筑與摩天大樓中鮮少有融合中國元素的作品。
未來建筑的發展方向:闡釋中國傳統文化
當代中國建筑文化應該立足于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基點上,吸收未來文化的精華,結合現代中國社會生活需要創造出具有時代特征的建筑文化。
現場發布的《中國當代建筑文化現象觀察報告》指出,新的建筑體系既是天人合一、古今融合的體現,又能對新的城市的發展趨勢起到啟示作用,具備這些因素才能為當下世界城市發展提供極富啟發意義的參考作用。
十大建筑中有三個作品為中國年青設計師設計,三位年輕設計師是指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的設計師王澍、駿豪中央公園廣場的設計師馬巖松以及中國尊的設計師吳晨。駿豪·中央公園廣場引入“城市山水”的理念,是馬巖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挖掘實踐,象山校園設計理念來自于對傳統古代書院的“合院”形式的沿襲,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塔樓和院落結合”的布局方式,而中國尊則是構思源于中國傳統禮器之重寶—“尊”的意象。
“這讓人很欣慰”,評委會主席、中國建筑評論家王明賢說道,“這是一個好的開端,這些作品更好地闡釋了中國傳統文化。我相信這樣的作品能夠代表中國建筑未來的發展方向。”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古建筑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覺得在現代設計中的傳統元素越來越多,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成為一個趨勢。中國傳統建筑攜帶著大量歷史信息,在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科學各個方面知識的媒介中,古建筑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詳細】
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正式獲批
2月14日消息,著名體育評論員姬宇陽在微博中透露,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正式獲批,作為上港新主場,浦東足球場是能夠滿足FIFA國際A級比賽要求的專業足球場,球場固定坐席數為33765個。(圖片來自姬宇陽微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