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水生態文明建設啟示:用水模式如何轉型?
當前,在建設水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我們的發展理念和用水模式應如何轉型?如何以中國人的智慧去解決當代所遭遇的水和環境危機?日前,水利部下發了開展第二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的通知,59座城市被列入此次試點,開啟了回答這些問題的新征程。作為第一批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之一,蘇州在水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
水危機:“粗放用水”亟待調整
盛夏來臨,昆山高新區新樂村58歲的村民趙根寶悠閑地在家門口的同心河邊釣起了魚,河里的水清澈見底,岸邊垂柳依依。然而,兩年前,這里還是另一幅圖景。“那時候河里黑得發亮、臭氣熏天,夏天不敢開門窗,冬天也不敢靠近。”趙根寶說。
同心河的水污染與當地“粗放用水”模式有關。近年來,由于河道周邊區域居民集中,大量生活污水流入河內。同時,企業集聚,大量污水排入河道,致使河水嚴重變質。蘇州為此啟動了城鄉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整治、疏浚城鄉黑臭河道。經過截污、控污、清淤、生態修復,同心河如今重新蕩漾起碧波。
同心河的變遷不僅是蘇州21084條河、3608平方公里水面的一個縮影,也是我國很多地區水環境改變的一個縮影。
當前,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使得我國面臨水資源的挑戰。從總體來說,我國不但水資源短缺,而且水質污染嚴重,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退化,已成為我國最突出的水問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建華指出,目前,全國水供需達標率約47.4%,也就是說,實際上有超過50%的水沒有達到它的功能所需要的水質標準。水污染帶來的濕地、江河湖泊富營養化等生態環境問題非常突出。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邵益生表示:“近年來水污染事件頻發,進入高發期,這是長期粗放的發展模式導致并逐步積累的結果。如果不轉變用水方式,此類問題會更加突出。”
水治理:倒逼產業結構升級
就在幾年前,由于過度養殖、圍墾等,東太湖行洪、供水能力減弱,富營養化、沼澤化問題嚴重,日益走向消亡。“180平方公里的水面積,圍墾達55平方公里,圍網養殖面積120平方公里,湖泊很多地方只有不到1米深。”東太湖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育新說。
對此,蘇州投入約50億元開展東太湖治理,實施退墾還湖、行洪供水通道疏浚、生態清淤及生態修復等,原來圍墾嚴重的東太湖重新恢復了煙波浩渺的景致。
蘇州市水利局副局長夏堅說,我們堅持依據水環境容量謀求發展,將污染排放控制在環境可容納的范圍之內。“在江蘇前兩次經濟轉型中,蘇州都領風氣之先,現在,蘇州正在進行以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創新驅動轉變、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型發展轉變、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轉變為特征的第三次轉型。”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說。
由于堅持生態發展,近年來,蘇州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行業產值都保持10%以上的增速,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從2010年的28.8%增加到2012年底的43%。
水利部水資源司副司長陳明指出,從蘇州的經驗和全國來看,水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應對當前水問題,引導各地轉變用水方式和產業升級,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根本途徑和必然選擇。
水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水和諧
一項基于傳統工藝的廢水回用技術,使印染行業的中水回用率達到70%至80%,投資成本還降了六成。日前,蘇州弘宇節能減排工程有限公司發布的“快速催化法”讓人看到了印染產業轉型發展的新希望。
這樣的用水技術創新在蘇州還有很多。王建華指出,制度建設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要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健全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與水生態補償制度,維護河湖生態功能。蘇州對新建工業項目進行了嚴格的用水量審批,單元耗水量達到國內領先。
“我們實行了階梯水價,對工業企業和居民生活用水實行定量控制,有效控制了水資源使用量。此外還實行了生態補償機制,由財政局牽頭起草的生態補償也已上升為地方性法規。”夏堅說。
在采訪中,蘇州的一些基層干部反映,水環境、水生態問題由來已久,水生態文明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地區,污染排放強度依然很大;短期內需要大量投入,基層面臨資金壓力;農村污染因素復雜,缺乏適宜、經濟、可持續的設備和解決方案。“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蘇州市水利局局長戴錦明說,要繼續完善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才能最終實現水興惠民。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蘇州成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城市館主賓城市
第16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平行展中國城市館發布會3月29日在意大利駐華大使館舉行。中國城市館發布了2018年度主題為【詳細】
全國105個水生態文明城市水質達標率上升
自2013年水利部分兩批啟動了105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以來,探索了不同類型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和經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