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官員:生態城市建設警惕“偽生態”
2014-06-04 14:02:51 來源:求是 瀏覽次數:
生態城市建設謹防“削足適履”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裴長洪
近年來,在城鎮化加速過程中,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取得長足發展。總結各地經驗,生態城市建設的模式主要有:以綠化和宜居為主題的園林城市、山水城市、山地 城市、宜居城市、森林城市、綠色城市等;以“低碳減排”為主題的低碳城市;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及“無害化”為主題的集群式、循環型、低碳化的工 業園區等。盡管生態城市建設模式不同,但在當前條件下都面臨共同的挑戰,主要是生態城市建設與汽車快速發展的矛盾、與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矛盾、與城 市間大氣污染協同防控的矛盾等。
上述矛盾雖然普遍存在,但在不同城市和地區的表現及程度卻大不相同。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的系統性和協調性,加強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的銜接,提高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建立多元的生態評價體系。不能用一 張藍圖來規劃不同的城市,也不能用一把標尺來衡量不同的城市。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好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各種關系和矛盾。要加強理性思考,特別是要從歷史 發展的角度和不同生態條件的角度出發,觀察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可能和發展目標,從而制訂科學的生態城市建設評價體系。
第一,對建制城 市的考察和評價需要有歷史的觀點,評價視角要與城市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生態城市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高級城市形態,是城市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一 般來講,城市規模較大,往往意味著這個城市已經走過長期的歷史演化過程,向生態城市演進的時機更為成熟,轉化也更為自然。因此,參照系不可能是原生態,只 能是“人工生態”;評價時要顧及城市的歷史和現實,不可能“推倒重來”。
第二,評價視角要與城鎮化的合理概念相適應。現在人們談論的 城鎮化率,都是城市中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概念,這樣會導致人口流向的過度集中化。我們應參照發達國家城鎮化率的計算標準,即以非農就業人口作為城鎮化率 的統計口徑。這樣,在我國大量存在的建制鎮和非建制鎮中的非農就業人口就被統計進城鎮化率。非農就業人口比重占多數的鎮也應進入生態城市建設的規劃或考慮 范圍,使評價視角更具多樣性。這就要把一部分“鎮”——未來城市,納入生態城市建設評價的視野。應把目前建制鎮和非建制鎮中非農就業比重已經超過半數的居 住中心作為未來城市建設的類型,并以此為對象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生態建設評價方式與指標體系,目的是為防止這些未來城市繼續走以往城市發展的路子,其生態標 準應當高于目前的老城市。
第三,大中城市評價選項要合理,要考慮不同的生態條件,因地制宜。我國仍然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過程中, 人口向城市和城鎮集中、第二產業發展仍然要維持相當長的時間,無論是節能減排還是綠色低碳,都將是長期的任務。因此,在對生態城市的評價上,要避免不切實 際的綜合性評價,也要避免以強調景觀休閑型的發展模式作為參照系。
第四,強調單項或若干項重點評價,不必一律采取綜合性評價。在特大 城市和大部分省會城市,控制人口規模、空氣質量、資源節約以及發展循環經濟應成為主要評價對象;北方大城市與南方大城市的自然環境不同,對綠化的評價標準 也應有所不同;北方中小城市生態脆弱,應著重評價生態修復和資源利用效率;南方中小城市應著重評價節能減排和低碳產業發展。
編輯:wsy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