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百年陸氏祠堂面臨拆遷危機
南京溧水區石湫鎮陸家村的陸家祠堂,始建于乾隆丁亥春1767年,迄今已有247年歷史。全村100多戶村民都姓陸。陸氏家族賢相頗多,歷經10世,人丁興旺。歷代走出無數武將賢才。其中,南宋詩人陸游更為陸氏族人驕傲資本。不過,這個承載著家族悠久歷史的祠堂,正面臨隨時被拆遷的危機。現在它已是一座被廢墟圍困的孤房。“就是這幾個月的時間,記憶中的童年沒有了。”年輕的村民陸鵬在陸家祠堂前,說話聲音低沉,走路時也盡量躡手躡腳,生怕驚擾了擺設在祠堂里的先祖。
探訪:祠堂四周全是殘垣斷壁
記者站在陸家村的村口看到的是一個讓人不忍直視的畫面,曾經綠樹掩映的秀麗鄉村風貌蕩然無存。祠堂四周,全是大規模拆遷留下的斷壁殘垣,垃圾遍地,廢棄的磚瓦和枯黃的老樹,祠堂不遠處原本是一個清澈的池塘,現在成了一個臭水塘。從村口往里走50米處的一個池塘,也被拆遷的垃圾和磚瓦填埋了。水塘上浮著的一層漂浮物,讓人不勝唏噓。
不過,站在這座經歷了數百年風雨洗禮的陸家祠堂前,記者仍能感受到它往日的風采。“原來是二進院子的,現在只剩下一進了。每逢節日,村里都要請戲班在祠堂里唱戲,村民們要到祠堂里忙事。”這位82歲祠堂守護者陸幫義老人說。“祠堂是村里的靈魂,拆我的房子可以,但是現在政府要拆掉我們的祠堂,我肯定不會答應的,我死也要死在這里。”
眼前這位因中風過后行動、說話都已不方便的陸幫義老人,從他的言語中記者能看得出一份堅持和信念。
歷史:先后進行兩次修繕
據陸幫義老人回憶,這座陸氏宗祠是屬于明清風格建筑,原來的祠堂共有二進,前進穿堂三間,上有雕花,房檐有花磚裝飾人物、花鳥圖案。前后兩進中間是天井相連,地基呈前低后高,寓意是“步步高(002251,股吧)升”,天井左邊為過道,右邊是廂房,天井中筑兩個方形花壇,植天竹樹,寓意為“萬古長青”,后進房三間,前沿無墻,置雕花格柵門6樘為墻,下面是正方形青磚按菱形方塊鋪地。正中間設有神龕,供奉陸氏先祖之靈位。
記者發現這座距今已經247年歷史祠堂,期間雖屢經戰火,但是前進的議事廳還算保存完好,正門上的斗拱和磚雕都十分精美。前廳、后廳都是雜草叢生,有的都長到2米多高,地上滿是殘磚斷瓦。村上的老人告訴記者,祠堂是在文革時期被浩劫的,后進被無情拆毀,拆下的磚木材料被翻建成了陸家村第一所小學。
大約在解放后,村民兩次自發捐款,將前廳房頂上磚瓦重新修整了下,房梁也重新上了。“你看,上梁時還按照習俗掛了一塊紅布。”陸幫義指著房梁對記者說。“原來正門內,有一對石鼓,在破壞時被一些不肖者用做水塘踏步,原來正門外,有四個旗桿,也不知道被弄到哪里去了。”
“現在就剩下這個議事廳了,我們每天還是習慣一早到這里坐坐,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們會在這里喝茶、聊天、下棋。如果遇到什么家庭矛盾和糾紛,村里的人都會幫忙分析、調解。很多事情都是在這里溝通、商量解決。”這位祠堂的守護者陸幫義,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剩下的時間都呆在這里。“我的房子就蓋在祠堂邊上,在這里我已經住了30年了。”祠堂里的每個角落沒有任何人比他熟悉。
保護:老人自發成立保衛祠堂委員會
目前,由于輕軌S1建設需要,陸家村將進行征地拆遷,而陸家祠堂的位置,已規劃成輕軌石湫站的站前廣場。也就是說,這個有著200多年歷史的祠堂不久將成為平地。對于村上的老人來說,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較量。對手是強大的城市規劃和商業力量,決心保衛祠堂的是幾位風燭殘年的老人。聽村上老人說,數十年來,村里的年輕人為找工作而遷移到城市。
記者在祠堂的桌上看到了由9位老人成立的陸家祠堂修繕保護委員會,他們有人負責將情況匯報告訴陸氏家族的后人,也有專門的人負責與前來調研和尋家譜的人聯絡,還有人負責打理祠堂的衛生。同時,也有些為數不多的年輕人負責看守,防止“意外”發生。
“我每天都在這里,從早到晚,一步都不離開,沒有人敢過來動這里一塊磚一片瓦。這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我們一定要守護。”81歲的陸幫義始終堅持他的信念。
追問:傳統文化的祠堂已漸漸消失
事實上,陸家祠堂面臨拆遷只是整個城市擴張建設的一個縮影。隨著鄉村消失,一些承載了村莊的傳統和習俗的祠堂在逐漸消失。 在一些經歷了歷史歲月蹉跎的老人們看來,保護祠堂就是留住鄉愁,傳統村落中很重要就是群居的家族生存方式,連接家族最重要的紐帶就是祠堂。
可是,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這些祠堂和老屋帶著傳統文化符號的建筑,能夠完整的保存下來的確是難上加難。據了解,此次,僅溧水區石湫鎮的拆遷中,就已拆掉了端家祠堂、陳家祠堂、傅家祠堂,還有即將面臨拆遷的陸家祠堂。
目前城市中保留下來的祠堂已經不多了,能成為受保護的祠堂更是少之又少。可悲哀的是,有些即便成為受保護的祠堂,最終因為年久失修而成為危房。比如江寧方山王墅村孫氏祠堂(區級保護)、石湫魏家村的魏氏祠堂在2006年也成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而當地村民也在呼吁希望能修復這座200多年歷史的祠堂。
而記者得知,江寧區東山街道佘村的潘氏宗祠(市級保護),相關部門已經制定了修繕方案編制工作。除了對潘氏住宅進行“體檢”外,還要進行局部搶修。之后,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具體的修繕方案,原則是修舊如舊。
此外,高淳椏溪鎮石牌村的周氏祠堂,已有來自周姓后裔中的企業家捐助500萬元重修宗祠。
作為村上年紀最大的老人,陸幫義認為,“以前祖宗選地方都是要看風水的,幾百年的風水和牌位,都不是亂放亂掛的,每次重修都要舉行慎重的儀式,怎么能說拆就拆?”
看得出來,祠堂對于整個家族來說意義深遠,無論從社會穩定的角度來說,還是對于續譜的后裔來說,它的存在都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
新聞鏈接>>>
陸氏家譜:
歷代出十多位宰相
據陸氏宗祠理事會的陸飛介紹,陸氏自授姓以來,自漢迄于唐宋,賢相較多,明清代乃至黨代不乏其人,對國家民族曾做出較大貢獻。陸氏在唐朝前任官都是為民服務的公仆。自夏商周以迄兩漢因功才能受封公、侯、卿相、大夫、守、尉、令者比比皆是,無法全部列敘。
可以這么說,我們陸氏家族歷代出了不少官吏。比如,陸賈,漢孝文帝時丞相。陸績,三國時吳國宰相等等,共出了16位宰相,我不一一列舉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你站我們祠堂前,是不是發現祠堂門是八字開的,在古代只有一定級別的房屋才可以開八字門,普通百姓家的門才是平行在一條直線上的。還有,你可以看到我們祠堂門左右兩側是用40cm×40cm的青磚按菱形方砌成。門內還有石鼓一對,按古制是四品官員以上才能享有的。”陸飛說。
據陸氏宗譜記載,凡經陸氏宗祠者,自一公里外的陸家古橋起,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前在我們祠堂北面的一公里處有一座古橋,記得爺爺那代人曾經和我們說過,凡是經過我們這個陸家村時,不管文官還是武官都要步行經過。可見我們這個家族的威望之高。”村民陸幫云說。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南京鼓勵利用城市地下空間
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南京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自12月25日起至12月30日前面向社會公開征集立法意見。《辦法》明確,地下空間優先用于建設地下通道、市政工程等。鼓勵建設商業、工業、倉【詳細】
南京創意設計周中外設計師探討城市規劃
11月20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南京創意設計中心、世界知名城市【詳細】
南京國檢查獲違規郵寄進境杜鵑花苗木
10月21日,從南京檢驗檢疫局獲悉,該局工作人員在對進境郵寄物實施檢驗檢疫時發現,一名【詳細】
梅西主題公園將于2019年在南京建成揭幕
據《馬卡報》報道,梅西主題公園將于2019年在南京揭幕,西班牙的Mediapro公司負責人David Xirau將其描述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