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人性” 中國多地建設“步行+自行車”道路網
吉林長春市45歲的于哲每天步行2個小時上下班,已經堅持了10年。為了尋找最優的步行環境,她每天繞路穿越公園行走,但時常出現的機動車與行人爭路現象,卻一直困擾著她。
“長春市今年開始建立"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要解決快慢交通沖突、慢行群體行路難等問題,這對老百姓來說是個好消息。”于哲說。
長春市建委建管中心常務副主任龍慶寬說,長春市今年將綠化與道路建設緊密結合,將景觀、休閑廣場等融入“步行+自行車”道路網建設,增加城市美感,強化森林城氛圍,目的是引導市民選擇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車、步行等“環保節能、綠色出行”的交通方式。
中國曾以“自行車王國”名揚海內外,但目前大多數歐洲國家人均自行車超過了中國。即便是小汽車人均占有率最高的美國,其紐約曼哈頓也已經建設了720公里自行車道,規劃建設自行車道長達3000多公里。
今年年初,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首次發布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導則》,要求在2015年前,設市城市要編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
近年來,在上海、深圳、溫州等城市相繼出臺了慢行系統專項規劃,在廣州、北京等城市也興起了慢行系統規劃研究和建設的熱潮。
2011年,深圳市編制了《深圳綠道網專項規劃》。結合城市自身綠道建設的實際情況,構建了以區域綠道為骨干,城市綠道、社區綠道為補充的三級綠道網絡,充分發揮了改善生態環境、豐富居民生活、鼓勵低碳出行三大復合功能。
在廣東珠海橫琴新區,規劃的綠道網絡、有蓋步行空間和有蓋步行廊道,與城市道路慢行系統結合,充分滿足了百姓“晴天不打傘、雨天不濕鞋”的出行需求。按照規劃要求,高密度區域的公共建筑之間建設不小于4米寬的公共有蓋步行空間相互連接;居住小區建設從小區出口連通各棟建筑物的有蓋步行空間;公交??空驹O置有蓋廊道與周邊建筑或居住小區連通。
廣西也把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劃。今后廣西城市建設強化居住小區、公交地鐵場站、商業中心、公園廣場綠地等出行末端自行車停放設施的配建,實施自行車停放優惠或免費停車服務。
“長春因為冬季較長,并不適合南方城市慢行交通計劃中推廣的自行車模式。更好地為行人步行提供條件才是最佳的選擇,因此合理設計城區人行道,為行人提供便捷的出行條件更符合東北城市的實際需求。”長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規劃處交通對策研究室主任于玲是長春市城市科學研究會規劃與土地專業委員會《關于長春市慢行交通有關問題的研究》課題組成員。
于玲說,根據長春市城市規劃設計院2013年數據統計,步行占長春人出行比例的40%,私家車出行比例只有10%左右。
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今年下發的通知,到2015年,建成100個左右城市(區)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示范項目,步行和自行車出行分擔率逐步提高,力爭在現有基礎上提高5%—10%。
“逐漸被"拋棄"的"自行車""步行"終于又將回歸到交通系統規劃中,并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長期關注慢行交通的全國政協委員,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婕說。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山東威海:市區2015年計劃完成22.7公里綠道建設
昨日,記者從市園林管理局了解到,市區在去年基本完成34.1公里綠道建設基礎上,今年計劃完成22.7公里綠道建設,包括幸福公園、海上公園、九龍灣公園等。【詳細】
承德市將增加8處步行和自行車驛站串聯各景點
記者從承德市城鄉規劃局了解到,為優化居民出行環境,保護城市環境,加強承德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承德市編制了《承德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將增加8處步行和自行車驛站。【詳細】
北京三山五園綠道全線貫通(圖)
玉泉山下,步道蜿蜒,鄰山傍水,嘉樹蔥蘢,穿行其間,移步換景。記者昨天自海淀區了解到,全長36.09公里的三山五園綠道在國慶期間全線貫通,正式向市民開放。綠道北起玉泉山,南至閔莊路,東起海淀公園,西至香山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