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深入發展步入關鍵期
在這樣一個十分關鍵的路口,必須對城鎮化進行科學謀劃,系統部署,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科學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近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陳亞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時期,也處于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樣一個十分關鍵的路口,必須對城鎮化進行科學謀劃、系統部署,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科學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陳亞軍表示,接下來,有關部門將出臺戶籍、土地、資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促進中小城市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發展的支持政策。
同時,圍繞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設市模式、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區域開展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試點。
一部“獨特”的《規劃》
記者: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頒布的第一部城鎮化規劃,可謂意義重大,為什么要編制這樣一個規劃?
陳亞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時期,也處于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城鎮人口由1.7億增加到7.3億,增加的城鎮人口比整個歐盟的全部人口還要多,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其中也積累了很多矛盾和問題,大量農民工及隨遷家屬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城鎮用地粗放低效,城鎮規模結構和布局不合理,城市病日益突出等問題,這已經嚴重影響到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我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正經歷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的快速轉變,如果城鎮化目標正確、方向對頭,能夠走出一條新路,將有利于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更好地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有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如果方向出現偏差,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這方面拉美國家有著慘痛的教訓。
在這樣一個十分關鍵的路口,必須對城鎮化進行科學謀劃、系統部署,確保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科學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因此,制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至為關鍵。《規劃》按照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的新要求,明確未來城鎮化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統籌相關領域制度和政策創新,是指導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
記者 :《規劃》幾經修改終于出臺,其中難點和亮點是什么?
陳亞軍:《規劃》起草可以追溯到2010年10月27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建議》,該建議明確提出要“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從2010年底國家開始準備《規劃》編制的前期工作,直到今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規劃》,之所以耗時三年多,其中既有城鎮化涉及面廣,部門、地方間協調任務重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這個規劃具有一些獨特之處:
這是個正本清源的規劃,核心是以人為本。城鎮化的主體是人,根本目的是為了人。過去對這一點重視不夠,帶來了很多問題。《規劃》回歸人口城鎮化的本質,把以人為本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首要特征,戰略任務安排充分考慮到人的需求: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為了逐步解決2.34億農民工及其家屬在城鎮落戶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問題,優化城鎮化布局是為了合理安排到2020年8.5億左右城鎮人口在國土空間上的分布,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為了提高城鎮居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為了促使全體居民共享城鎮化、現代化建設成果。
這是個轉型發展的規劃,關鍵是提升質量。當前,我國城鎮化正處于一個歷史性關鍵時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加深遠,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傳統的速度型城鎮化難以為繼,城鎮化轉型發展、提升質量勢在必行。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規劃》摒棄了擴張式、速度型城鎮化,緊緊圍繞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進行謀篇布局,始終堅持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以此統領全篇。
這是個改革創新的規劃,重在突破制度障礙。城鎮化要轉型發展,離不開體制機制改革,離不開政策舉措創新,以改革的紅利釋放發展的潛力。《規劃》對改革完善體制機制進行了專門部署,涉及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資金保障機制、城鎮住房制度、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行政區劃創新等方面,內容頗為豐富,是規劃的重點。對于目前還沒有達成完全共識的,還需要深入研究解決的難點問題,采取試點示范的方式推進,這也充分體現了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的改革原則。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