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讓生活更美好
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說:“人們為了更美好的生活,來到了城市”。歲月如水,滄海桑田,先哲的睿智,今天品來愈發醇厚雋永。
誠如所言,城市是人類偉大的發明,承載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成果。
千百年來,城市就是文明的地標、發展的編年史。城市化率就是現代化進程的刻度。1850年,英國城市人口率先過半;1920年,美國城市化率達到50%;2012年,全世界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同一年,中國城市化率超過了50%,13億人的現代化征程走到了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
去年年底,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擘畫長遠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會議確定中國城鎮化總目標是,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
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因為幾億中國人命運將為之改變。令人驚喜的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會議中諸多新提法大放異彩,揭示了中國新型城鎮化的落腳點:一切以人為本。
據測算,城市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將拉動1.8個百分點消費、3.7個百分點投資。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就將帶來10萬元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這將造就未來中國發展最大的內需。
城市化將帶來的一個最大改變,就是每年將有數以千萬的農民進入城市,成為市民,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美好生活。這是中國夢最為幸福的一頁,是民富國強最重要的一個標志,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生動的一個體現。
準確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基本要求,進一步深化對新型城市化的認知共識。
在發展理念上,堅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新型城市化,核心是以人為本,目的是造福百姓,而不是一味地造新城、攤大餅。把以人為本、宜居宜業、和諧發展作為城市化的核心理念和目的。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放在新型城市化首要位置。
在發展路徑上,堅持城鄉統籌,形成城鄉互促的發展格局。推進新型城市化,本質是城鄉統籌。縮小城鄉二元差距,根本之舉在于推動新型城市化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新型城鄉關系,讓“故鄉”載得動夢想,安得下鄉愁。
在發展模式上,堅持因地制宜,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進新型城市化,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要因地制宜確定城市發展模式,大城市有“大”的發展模式,小城市有“小”的發展模式。順應當今時代城鄉居民對生產生活生態條件的新需求,順應現代產業發展的新要求,順應現代城市發展的新方向,推進老城市改造提升,促進新城市集約建設和健康發展。
在發展步驟上,堅持積極穩妥、穩步健康向前推進。推進新型城市化需要很長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有滿腔的進取熱情,更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不要貪一時之功、圖一時之名,急于求成,一哄而上,盲目建設大量新城新區。遵循城市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使城市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
在發展動力上,堅持改革創新,推動城市化可持續發展。城市化事關利益格局調整,分蛋糕,動奶酪,必然要觸及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惟有深化改革,方能釋放城市化潛力,增強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新型城鎮化等將成政府投融資主要方向
日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詳細】
哈托格:街市生活的消亡,將使城市無法維系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各位聊聊城市化與場所營造。【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