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勾勒藍圖 城鎮化之路面臨三大挑戰
日前,《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重慶的城鎮化路徑隨著頂層設計的出爐也愈加明晰。近日,商報記者從市發改委獲悉,作為兼具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國家中心城市兩種身份的城市,重慶將著眼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利好
促進成渝間都市連綿帶發展
“《規劃》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全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基礎性規劃,對于指導地方進行城鎮化布局將發揮重要作用。”昨日,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在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總體而言,《規劃》的出爐對重慶有三大利好。
首先,《規劃》將促進位于成渝兩大核心城市之間的都市連綿帶加速發展。易小光表示,按照《規劃》,我國將加快培育成渝等中西部地區城市群,使之成為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成渝城市群要想崛起,僅靠兩大核心城市難以發揮有效協作,這就要求成渝之間一系列中小城鎮要實現加速發展,形成產業、人口階梯轉移的都市連綿帶。”易小光說。
其次,《規劃》明確要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并堅持四化融合,這將為重慶城鎮化推進人口和產業轉移提供政策支撐。
此外,《規劃》還為重慶城鎮化的先行先試提供了支持。《規劃》明確提出將尊重基層首創精神,鼓勵探索創新和試點先行。而重慶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可以依托政策優勢,發揮自己在相關方面的先行先試權。
探索
重慶將明確側重點和著力點
重慶的城鎮化之路該咋走?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市正在大力實施的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就對重慶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做出了有效探索。商報記者從市發改委獲悉,今年,我市將明確不同區域工作的側重點和著力點,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區將側重治理“城市病”;都市功能拓展區將以二輪規劃軌道項目、雙碑大橋和鐵山坪隧道等橋隧工程為重點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發展新區將以江津、合川等12個區縣城建設為重點推進重慶大都市區城鎮化進程,同時以“兩環十一射”鐵路網、“兩環十二射”高速公路網和永川等通用航空網絡骨架為重點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則將突出生態功能,同時對特色工業園區、重點城鎮等實施“點上開發”,大力發展旅游業。
這在各板塊的實際動作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針對“城市病”,都市功能核心區正在以舊城片區改造和緩堵為重點,提升現代都市形象。其中,商報記者從觀音橋商圈辦獲悉,未來的鷂子丘、渝北商場、小苑等舊城改造地塊將新建一批6A甲級和5A級智能寫字樓,瞄準高端業態布局;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隨著朝陽路東段和五四大道南段今明兩年的相繼通車,石橋鋪片區的堵車問題也將得到一定緩解。
挑戰
城鎮化仍面臨三大瓶頸
城鎮化之路面臨哪些瓶頸?重慶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勇表示,從目前看來,有三大瓶頸需要解決。
首先是規劃設計標準過低。李勇表示,以重慶主城為例,在城鎮化發展規劃上,主城之外的區域還存在著規劃標準過低,規劃較單一的問題,缺少對于產業、人口、生態、城市風貌等內容的詳細規劃,容易導致同質化。
其次是如何實現人的城鎮化。李勇表示,新型城鎮化歸根結底是人的城鎮化,這里面還有一系列政策需要設計完善。比如在針對農村人口轉移和農民工問題時,要統籌考慮其培訓就業、居住、子女入學、社會保險等配套政策。要實現“人留得下來,發展得起來”。
第三是如何做好生態保護。李勇表示,比如,重慶是中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如何在人口轉移的過程中,打好產業轉型升級這張牌,還群眾青山綠水至關重要。
編輯:wsy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改革完善相關機制和政策,推動區域優勢互補、城鄉融合發展。【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