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已打亂洞庭湖濕地生態格局
三峽工程運行十年來,長江和洞庭湖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給國際重要濕地洞庭湖帶來了哪些改變?
洞庭湖,“長江之腎”;濕地,“地球之腎”。三峽工程運行十年來,長江和洞庭湖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給國際重要濕地洞庭湖帶來了哪些改變?2014年,隨著國家“973”項目子課題“江湖關系變化對濕地分布格局的影響”進入第三個年頭,答案正在被一點點地勾連出來。
洞庭湖水量減少 地下水位有明顯變化
“過去對影響洞庭湖濕地植被格局的研究多集中于泥沙淤積,對水位變化的研究較少,因為洞庭湖的歷史就是大量泥沙淤積所誘發的。”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謝永宏告訴記者,雖然他們已經知道水是決定濕地格局的重要因素,但究竟是水的什么因素決定,如何調控,尚不清楚。
據介紹,老一輩科學家曾提出假設,濕地植物分布可能與淹水時間有關,但缺少證據。2010年,謝永宏團隊在大量實地調查分析后初步確認,地下水埋深很可能是影響濕地群落分布的關鍵因子。
觀測數據顯示,近年來洞庭湖水量減少,地下水位有明顯變化。而這正是三峽工程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綜合所帶來的影響之一。
為進一步收集證據,自2011年起,研究人員歷時兩年,沿洞庭湖設置了19條樣帶,針對荻、苔草、虉草、辣蓼4種群落的植被組成和群落特征展開跟蹤調查。
分析結果表明,洞庭湖濕地植被格局是多因子綜合影響的結果,以地下水位最為重要,物理因子次之,化學影響相對較小。
2012年開始,在新啟動的“973”課題支持下,研究人員通過遙感數據結合DEM(數字高程模型)地形圖進行分析后再次確認,影響洞庭湖濕地植物群落分布的關鍵環境因子正是水位和植物高程的變化。
“我們通過DEM高程地形圖,將水位轉化成了淹水時間,發現淹水時間的變化和植被分界點的變化是高度一致的。”謝永宏說,“這個結果與大量野外調查統計分析的結論沒有矛盾,而是相互驗證了。”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天津建濕地生態補償制度 土地每畝年補500元
為更好地保護濕地,天津將建濕地生態補償制度,生態補償范圍包括國家級和地方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實施退耕還濕、退漁還濕工程流轉集體土地,實施生態移民,以及對濕地自然保護區實施生態補水的補償。【詳細】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