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份城鎮化建設貸款落地北京市楊莊村
日前,楊莊居民周慶華夫婦心滿意足地坐在新裝修好的安置房里,原來破舊的小房子換成了三室一廳的明亮樓房,夫妻倆兒喜上眉梢。
眼看著建好的安置房只有一條馬路之隔,可就是搬不進去。去年年初,楊莊村總支部書記薛玉貴家的門檻都快被村民踏平了。
怎么回事?缺錢唄。
在金融產品上找出路,成了解決之道。落地在楊莊的國內首份城鎮化建設貸款,不但讓全村2803名“股東”順利上樓,更讓他們有所產、有所業。
原本的好事怎么成了這樣?
2012年1月,距離春節不到一個月,本該各家各戶備年貨、迎新年。楊莊村里卻蔓延著一股焦躁。
“鬧心!”村委會的二層會議室里,脾氣直、嗓門大的村民王文通拉住薛玉貴,死活不撒手。
這時距離楊莊村被納入全市50個重點村搬遷建設工程已近兩年時間。依照通州區對區內4個重點村“先有安置房、后拆遷”的拆遷方案,一期共7棟安置房已經在村中心的黃金地帶扎根。拿到拆遷補償款后,村民們就可以入住新家。
可就是這拆遷款不足,著實難壞了村委會和進行改造的順華地產公司。
“全村只付了一半拆遷款,拿不出剩余的,村民也就拿不了鑰匙。”薛玉貴說,沒見著拆遷款,誰也不放心自家的屋子就這么被拆了,說好的“搬新家”也只好先晾在一旁。
楊莊的搬遷改造,原本是件人人稱道的好事。
楊莊村人均不到三分地,原先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大大小小的100來家村集體企業。不過在2000年左右,企業幾乎倒閉了一大半。這時,北京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給這個交通方便的村落帶來了新商機:“種房子”。
從爺爺那輩兒起就在楊莊住的王文通,只花了三個月就在自家宅基地上搭起了10間簡易磚房,每間房的月租金從最初的60塊錢逐漸攀升到500塊錢。而當時的楊莊幾乎人人如此。“地里不種莊稼,都改‘種房’了!”
公共廁所每天早上排長龍;街上隔不到50米就是一堆垃圾……村里出租屋密度最高時,每間房之間只能隔上半米寬的狹長過道,來回只能容一個人經過。2009年前后,村委會統計發現,楊莊村本地村民常住的只有3000來人,卻有1萬多外來人口。
這種情形下,楊莊被納入全市50個重點村搬遷建設工程,拆遷后每個村民在獲得拆遷補償款的基礎上,還可依照每平方米3000元的標準獲得50平方米的安置房面積和另外50平方米的商業經營面積。
可臨到眼前,15億元的資金缺口,成了必須越過的障礙。
“農民當股東”引來融資
“這得按房地產開發項目來走貸款,不好辦!”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無論是村委會,還是負責建設開發的順華地產公司,都在一家家地跑銀行。
正趕上各家銀行收緊房地產項目貸款,嗷嗷待哺的搬遷工程卻又不等人,薛玉貴的心里沉甸甸的。
今年3月初,晚上八點多,一通電話打破了這份沉重。那天,對著楊莊遞來的整整5大本材料,華夏銀行加班開了個緊急研討會。電話里,華夏銀行北京分行營業部總經理何曄對薛玉貴說:“我們想去村里做趟具體調研!”
這時,順華地產剛在四天前把貸款申請遞交給華夏銀行,可“解決房地產貸款瓶頸”卻是華夏銀行從今年年初就開始的一項課題。
“我們就看重你們城鎮化的‘化’字!”第二天,在由楊莊村村委會、順華地產和華夏銀行北京分行共同參與的調研中,華夏銀行當即拍板——這是個“有價值的項目”。
原來,楊莊村的拆遷工程不同于以往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并不是“一攬子買斷”。開發方順華地產公司連同村委會在把農民“送上樓”之后,將繼續搭建后期就業、股東分紅等后續鏈條。
2009年,楊莊村完成了集體產權改制,全村2803名村民成立了集體股份制公司北京楊莊社區合作社,其中村集體占25%股權,2803名村民占75%股權。在這份“城鎮化”方案里,除每人50平方米安置房外,2803名股東還將以平均每人50平方米的權益,分享14萬平方米的產業用房帶來的收益。而產業用房帶動的招工、物業等就業崗位也將優先向村民開放。
從3月初到楊莊現場辦公,到3月底的20來天時間里,一份嶄新的金融產品完成了從設計到審批再到出爐的全過程。全國第一份城鎮化建設貸款順利降生。
同以往審批房地產項目只看重抵押物、償還能力不同,這份貸款更看重項目給農民、給村莊發展帶來的“后勁兒”!事實上,在調研后從楊莊返回城區的1個來小時車程上,這份新產品的框架就在幾位調研員筆下漸漸搭成。何曄向記者出示了這張幾個人合擬的簡略草稿圖,“村民就業”、“股東分紅”幾個詞被一再畫上了重重的圈。
今年4月底,貸款所需的評審、抵押等程序一一走完,15億元貸款順利投放到順華公司,沉寂一段時間的工地重新響起了機器的轟鳴聲。
“孩子也能回家上班了”
今年45歲的村民崔志強上個月剛剛搖號拿到鑰匙。他帶著記者興沖沖地走進安置房,寬敞的兩居室里,客廳和臥室角落里厚重的白色暖氣片已經開始試水,想著冬天再也不用自個兒燒爐子了,崔志強覺得挺美。
前幾年,崔志強根本不在村里住,把自家的四五間平房往外一租,自己到通州城區里租了套房,在城里開出租。“那時候村里挺亂,不愛回。”
這次,崔志強在村委會和順華地產共同入股的中澤農控股公司找了份司機的工作,徹底把家重新安回了村里。“上下樓都是以前的街坊鄰居,出門沒多遠就是公司,舒坦!”
和崔志強一樣,不少之前“出走”的村民漸漸都回流了。
更好的事,還在后頭。
“目前,我們已經用這部分產業用房規劃出了一個移動互聯網產業園,也和網秦、諾基亞等大公司有了初步協議。”順華地產董事長鄭武說,“村民就是產業園股東,企業入駐后,大家都有穩定的租金收入。”
不僅如此,未來產業園的物業管理、酒店服務、園林綠化等后續服務,都會優先選擇當地村民就業。
這片產業基地,讓不少人對子女們的“回巢”充滿期待。“我兒子是學計算機的,以后挨著咱家就有大企業了呀!”崔志強說。
“歡迎福建省考察團一行……”昨天下午,剛剛走進順華地產的辦公樓,一層大廳顯示屏上滑過這么一行字。一旁的保安告訴記者,兩天前這里剛接待了另外一撥參觀隊伍。
薛玉貴介紹,類似的學習考察越來越頻繁,而不少人在詢問項目模式、農民受益之外,更關心的問題就是如何融資,“不少人羨慕地說,你們貸款的速度也太快了!”
而這種城鎮化建設貸款式的融資模式,也自楊莊之后開始擴展。目前,華夏銀行正在和北京另一個村落劉莊進行洽談,農民同樣可以當股東、收紅利、有工作。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
專題丨特色小鎮,究竟該如何建?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它沒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區”,它不是單純的“大工廠”,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特色產業,融合文化【詳細】